980*100
980*60
980*60
980*60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金东大讲堂 > 文化新闻 正文
梁漱溟之子梁培恕讲述“儒家的生活世界”
2014-08-20 15:25:07 来源: 新浪网 新浪网

  近日,70多万字首次全本单行的《梁漱溟日记》和重新校勘增订的《东方学术概观》的出版,再次引发了读者对有“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的极大关注。8月14日,梁漱溟次子、86岁高龄的梁培恕先生,出席文景艺文季,参与题为“儒家的生活世界”的论坛,并做了主题演讲。清华大学国学院刘东教授,华东师大的刘擎和顾红亮教授,长期关注乡村建设的复旦吕新雨教授,对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大陆作家止庵,都从各自角度发表对儒家生活的见解。

  梁培恕从梁漱溟的交友之道谈起,介绍了梁漱溟与伍庸伯和熊十力两位友人相识相知的往事,及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类不同的儒者的评价。梁漱溟与熊十力因写批评文章而见面,一见如故,交游讲习四十余年;但对享有学界盛名,被视为现代新儒家开山的熊十力的思想,梁漱溟多有保留。1961年,梁漱溟撰写了3万多字的长文《读熊著书后》,批评熊十力,认为“熊先生于儒学自是有所窥的,可惜止于有所窥而未曾登堂入室,却自恃聪明仿佛能知堂奥事”。而对广东伍庸伯(观淇)先生,梁漱溟则佩服有加,认为伍先生是“一个纯正的儒家、脚踏实地的儒家”,曾两度请求接受自己作学生,两度遭拒;后决意以传伍学为己任,费20年时间搜集资料撰写《伍庸伯先生传略》,并整理出版《伍庸伯先生礼记大学篇解说》。之所以对熊、伍两位友人评价悬殊,是源于梁漱溟对儒家的根本见解。梁漱溟认为真学问总是产生在那些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有的实践中,而又来指导实践的。儒家孔门之学不尚空谈,是一种修己为人的人生实践之学,所谓哲学只是其道德生活(人生实践)的一种副产物而已。以此来看熊、伍二位,熊十力先生不事修证实践,而好讲思想把戏;伍庸伯先生才是真正的言行一致、说一不二,“提得起,放得下”,真正能够在他的生命上自主自如,实践孔子的生活之学。梁培恕还说,伍庸伯、熊十力他都亲身接触过,两位先生的脾气非常不同,但和他们自己讲学的态度全同。与生俱来的气质果真作用于人生。再把父亲梁漱溟的气质算在内,就仿佛见到了三种对待儒学的态度。他向与会的嘉宾和读者请教,究竟什么是新儒家,这新指什么?父亲梁漱溟对儒家的态度属新还是有原教旨之嫌?

  吕新雨教授说,“我非常关心梁漱溟先生和毛泽东的关系。梁漱溟先生说,毛泽东太强调普遍性,中国有它的独特性,毛泽东说梁先生太强调独特性,中国是普遍性的,这个著名的谈话到建国后成为吕著名的批判梁漱溟反动思想一个大争论,那个争论背后的历史说非常深刻的。”吕新雨还特别讲到了梁先生香港脱险之后的家信。“他当时说,飞机在轰炸,特别的危险,但是他觉得自己不会有问题,他说儒学是需要他去做的,中国的大局乃至于建国工作都需要我,我不能死。这段话是特别能体现儒家精神担当的。”

  顾红亮教授评价梁漱溟先生是在行动当中的儒家,不是在书本当中的儒家,也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儒家。他分享了《梁漱溟日记》中的三个故事。认为“梁先生对于一个好的践行大致有三个看法,第一要有好的思想,第二要有强烈的行动意向,第三在行动当中一定要有责任心。

  几位嘉宾就“当今时代,儒家何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刘东教授认为,“儒家应该有两条路,孔子那个时代,人心不古,其实历史还有另外一条路,就是圣人出,每次都有圣人出,给历史另外一个上升的力量,这两个力量平衡的时候,不能说所有人都是圣人,但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健康的,儒家就再一次收住人心,在这个基础上跟西方文化对话,创造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

  此次论坛由“梁漱溟作品集”的出版方世纪文景组织,此前已出版了包括《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等传记,《梁漱溟文稿手迹选》等一系列梁漱溟著作;据悉,增收数百封书信的新版《梁漱溟书信集》和梁漱溟手稿也都已在编辑中,将陆续和读者见面。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