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70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身边榜样 正文
记赤松镇中心卫生院退休医生郑逸民
救死扶伤一心为百姓 妙手回春赞誉满杏林
2014-10-20 17:16:39 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申春 欧阳冰 张宁

  他,出身医学世家,医术精湛,为人谦和,视病患者为好友;他,四十余载如一日,扎根基层卫生院,坚持把爱心留在岗位。他,就是赤松镇中心卫生院的老中医郑逸民。

  耳濡目染立志学医 情系中医拜师求艺

  近日,记者叩响了郑逸民家的大门。门开了以后,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他什么也没问,就从房间里拿了个臂枕,准备给记者号脉。记者表明身份后,老郑先是一愣,接着就爽朗地笑了。

  “年纪大了,已经是老糊涂了。”郑逸民边自嘲边和记者解释,前些天有人跟他打招呼说当天上午要专程来看病,显然他已将记者“对号入座”了。老郑的爽朗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趁着闲暇,记者和他聊了起来。

  1941年,郑逸民出生于赤松镇下潘村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父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民间中医。在他的记忆中,找他父亲看病的人一年到头从来没有间断过。病人痛苦的神情以及求医时企盼的目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年幼的他就立志学医救人。

  父亲给病人把脉开方时,他站在身边认真地看;父亲上山采药下村治病时,他跑前跑后当助手;父亲看病看累的时候,他端茶端水……在耳濡目染中,他逐渐掌握了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郑逸民14岁那年,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父亲临终前嘱咐他好好学医,造福世人,并让他去罗店找一位名叫张兆智的中医拜师学医。

  张兆智是浙中地区的一代名中医。郑逸民请求张兆智让他当助手,跟在他身边。在张兆智出诊时,他仔细观察师父如何望闻问切,并默默地记下药方。他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每次出诊回来,硬是把当天学来的东西整理成学习心得。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师父说过的话,有时甚至连梦境中也出现给人治病的场景。张兆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就收了这个徒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25岁的他离开师父,开始了独立出诊。谦和的为人,良好的医术,使得来找他看病的乡亲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随着足迹传遍十里八乡。

  医者仁心关爱病人 医术精湛妙手回春

  “你也是来找郑医生的吗?那赶紧去挂号啊!”在赤松镇中心卫生院郑逸民中医门诊室的门前,坐满了前来就诊的人。让人惊讶的是,几十名患者中有几位竟是从江西婺源、杭州、温州等地远道赶来的。

  “为了能早点挂上号,我和儿子凌晨就从江西老家出发了,坐了5个多小时火车才到金华,6点不到我们就到医院了。”排在第一个的患者赵玉珍坦言。今年64岁的她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由于过度的劳作,落下了类风湿的毛病,严重时一度瘫痪在床,连生活起居都需要儿子照顾。

  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赵玉珍在江西老家四处寻医,中医、西医,大医院、小诊所都试了个遍,钱没少花,但效果却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儿子小军得知浙江金华有一位名叫郑逸民的医生,医术精湛。当天,儿子就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赶到金华。

  至今,赵玉珍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找郑医生看病时的情景。娘俩一路颠簸来到赤松镇中心卫生院时,已经快下午一点了。他们正担心医生可能已经休息了,走进医院的大门才发现,排队等着郑逸民看病的人还为数不少。对于郑逸民来说,宁愿自己饿着肚子坚持到下午一二点才吃中饭,也不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

  “郑医生一听说我们俩是从江西赶过来的,二话没说,连忙让旁边的患者先等等,帮我仔细检查了一遍,随后开出了药方,配了十天的中药,让我回家按时服用。”赵玉珍的言语中充满感激。

  奇迹出现了,十天后,赵玉珍隐隐地感到手脚上的浮肿没那么明显了。于是,每隔十天,赵玉珍都会在小军的陪伴下,凌晨坐车赶往赤松,当天看好后又赶回老家。每次,郑医生总是仔细地询问赵玉珍的饮食、运动、服药、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并一一记下,随后,再对瘫痪的部位进行一一检查,核实上次的检查情况,比较每次治疗后的利弊。在一系列的“固定动作”后,郑逸民不急不慢地开出药方,一边写,一边介绍着服药的禁忌。

  有时候,赵玉珍和小军娘俩也会提出一些疑问,比如说,病情怎么会反复啊,中药有无副作用等问题,郑医生总是笑眯眯地一一作答。“见过郑医生,我就放心了。”赵玉珍每次听完郑医生的嘱咐后,就觉得特别安心,仿佛郑医生的话就是一颗定心丸。

  如今的赵玉珍,已经能和正常人一样独立行走了。她告诉记者,这次来改药方,主要是巩固治疗效果。看到母亲身体好转得那么快,小军很是欣慰。“如果不是郑医生,我母亲现在哪能走路啊,估计还瘫痪在床吧!”小军说这话时,眼圈红红的。 像赵玉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该院统计,郑逸民每年的门诊量达到15000余人次,许多重大病患者在他的治疗下起死回生,特别是类风湿、中风及后遗症病人经过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部分温州、东阳的患者甚至租大巴车前来看病。

  不求名利默默奉献 子承父业衣钵相传

    郑逸民从医四十余载,看好了不少病人的疑难杂症,医术、医德得到了大家的推崇,可是他至今仍是一名“临时工”。“年轻的时候工作忙,没时间准备考试,后来遇到了点困难,也就耽搁了,病人最看中的还是疗效,我也不会为了这个就不好好看病了。”老郑谈起这些,显得很淡定。

  郑逸民今年已71岁了,仍坚持在岗位上,长期过大的门诊量使得他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家里人都叫我别上班了,在家安享晚年好了,可是我心里就放不下需要我的病人。”郑逸民说,他要坚持到走不动的那一天。儿子郑永吉拗不过这个“顽固”的父亲,也只能点头同意让他继续上班。

  在郑逸民的影响下,郑永吉也走上了从医之路。郑永吉说,他是闻着中药味长大的,最清晰的记忆就是父亲配药、煎药的背影,小时候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托着下巴,看着父亲把一大堆药材分门别类地塞进瓶子、柜子里。见证了中药的神奇,长大后他就毅然决然地选择就读中医学专业。如今在赤松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门诊室里,面对面坐着的就是这样一对“父子兵”。 和大多数老年人一样,郑逸民爱听戏,没事时喜欢到田里走走,但和大多数老年人又不同,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坚持奉献着医者仁心。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