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00
980*60
980*60
980*60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身边榜样 正文
记金华市首届道德榜样提名奖获得者、曹宅镇“老屋善人”王汉清
慈善助人无止境 旱地种稻结硕果
2012-08-31 15:12:07 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周建福

  “做了好事,比什么都快乐”,于是他全方位地做好事,全方位地奉献,甚至决定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他誓将好人好事进行到底,几十年来,共向社会捐助20余万元;“消灭抛荒田、旱地,减少冬闲田,增加社会财富”,于是他奔走在荒山野岭,一次次地试验,在晚稻免耕直播取得成功后,又创新了旱地直播种植法,即“懒汉种植法”,颠覆了传统,使旱地水稻种植成为现实。他,就是王汉清。

  心系慈善热心捐款助人无数生活节俭

  8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曹宅村一点,在一位老人的带领下,穿过一条窄窄的巷道,来到了葆和街3号。一座低低矮矮、略显昏暗的房子,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这里就是王汉清的家。见到王汉清时,他正在里屋接听市妇联打过来的电话。当天早上,他从广播里听到今年“春蕾计划”部分失学儿童的入学问题还未落实,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按广播里提供的号码,打电话联系市妇联,希望能够捐助几名。

  今年70岁的王汉清出生于永康市象珠镇,1961年毕业于西宁化工专科学校。因家庭成分问题,毕业后下放到农村。为了生计,他拜师学做木匠,后到曹宅入赘为婿,生了三个女儿。

  1943年8月出生的他仅比雷锋小3岁,与雷锋是同时代的人。正因如此,他时时都把雷锋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70年代免费帮人挑担推车,为困难群众送钱送物。80年代积极为镇里、村里修路造桥。他在当地农民中是捐款次数最多的人,无论是政府、集体、民间筹集善款他都争先捐赠。镇里的敬老院募捐、乌溪江引水工程、印度洋海啸等,他都第一个捐款;2007年新年上班的第一天,他向金华市慈善总会捐了1065元钱,他说末尾数65代表他今年65岁;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他下午看到新闻后,第二天一早就捐出了上个月打工的全部工资1266元,这是市红十字会收到的第一笔农民捐的赈灾款,随后特殊党费老王也领先交了666元……

  每逢天灾人祸,每逢修桥补路,村民有困难,王汉清都热心地或捐或借,从不让人失望。“留给子女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重要,有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从来没有想到造房子或为子女留下钱财,抑或自己享受一下,而是把辛苦经营的收入大部分捐给公益事业。几十年下来,他已累计捐出20余万元。因为他天天做好事,又栖身在这样的老屋里,乡邻们送给他一个“老屋善人”的雅号。

  老王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十分“抠门”。在他家里,记者看到了一个用小木块插着的水龙头。这个水龙头其实早就该换了,老王硬是折腾来折腾去,用木块代替开关将就着用。他说,一个水龙头要几十块钱,修一下还能用,能节省的地方尽量节省。他的钱包也是用塑料包装袋做的,至今已用了20多年。钱包上密密麻麻地用透明胶绕着,修补的痕迹已覆盖了90%的面积。如果扔在街上,估计很少会有人去捡起来,然而就是这只钱包不知帮助了多少困境中的人。

  一次,他到义乌进货,坐公交车时为节省2元钱,硬是多等了40分钟坐下一班车。他在外吃得最好的就是快餐,而且习惯带一双发黑的筷子。他说,因为以前吃快餐时,一双卫生筷要算一毛钱,自己带筷子,三四年下来能省下百来元钱。

  他逢人便说,赚一元不如省一元钱,节约一元钱,就可以为社会多做一元的事。

    困难补助无息贷款 助学基金已达八万

   1996年8月,王汉清送走了到外地工作的小女儿,回到老屋已是夜色朦胧。吃完饭,他搬了张凳子坐在家门口,仰望着满天星空。他想,多少优秀的孩子都因父母不重视教育或家庭贫困而辍学,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后,因为没有知识,不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的还走上犯罪之路,多可惜啊。他想,如果能以一己之力,为贫困的孩子做点事那该多好。那一夜,老王萌发了设立一笔奖学金的念头,就用三个女儿的名字命名,叫“珏玫琼奖学金”。

  11月初,王汉清卖掉1000多公斤柑橘,把1100元钱交给曹宅初中,第一次给学生发放了奖学金。第二年,他从卖柑橘及女儿给的生活费中拿出2400元钱给学生发奖学金。第三年,家中的收入不是很理想,但他仍坚持拿出1500元钱给学生发奖学金,此后每年都不间断。

  1999年,王汉清的前妻生病去世了。妻子生病期间,王汉清花了不少钱。妻子去世一个月后,又到了发奖学金的时候。他把办理妻子后事后剩下的3300元钱全部拿出来交给学校。2001年,他将女儿们给他60岁贺寿买电瓶车的3000元钱也捐了出来。在2005年的奖学金发放仪式上,除了奖学金,王汉清另外又拿出910元钱,这是他上一年种水稻的收入。

  农民拿出自己种田的收入给学生发奖学金,王汉清是我市的第一人。他说,只要他活着,只要社会需要,他会一辈子做下去。

  几十年来,老王家一直有一个助学贷款不计利息的“小银行”,至今,已有二三十人从这个“小银行”里借过无息贷款,有十几人考上大学。王汉清有他的想法,为了提高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所借款要求学生本人大学毕业后3至7年内归还本金。有时大学生上门来借学费,正好家里没钱,老王就去别人那里或银行帮助转借,利息照样由他支付。如今在女儿们的帮助下,困难学生补助资金和奖学金已增加到八万,并投入到金华成泰银行作为股金股份,每年用股金红利给学生发奖学金和帮助困难学生上大学,形成了助学长效机制。奖学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道德文明奖”和“进步奖”,发放范围由原先的每班前3名扩展到每班5名。

    用心试验改造闲田 旱地种稻终得实现
 

    国外采用免耕直播法种植农作物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我国北方一带则多采用直播的方法。为什么我们南方不能免耕直播呢?2002年,老王经过努力,实现了晚稻免耕直播法在我市的第一次尝试。

  “让山地荒着多可惜,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实现旱地种稻,那将让我们国家收获更多的粮食。”在晚稻免耕直播法取得成功后,老王坚定了搞农业科研的决心。他在曹宅村边的一片名为“天雷蓬”的荒山野坡上做起了旱地种稻的试验。起初研究这种种稻技术,几乎没有人相信能成功,村民们都认为他瞎搞,还有人等着看笑话。见老王整天忙着与自家无关的事,还要贴钱,连老伴有时也忍不住要抱怨几句。但是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后,大家不得不承认,多个品种的稻谷旱种的产量不低于水田常规种植。而且算下来,种稻成本还更低。省农科院的专家曾来现场查看,估计亩产可以达到1000斤。由于旱地直播,省力、省水、省药、省工,所以老王戏称这是“懒汉种植法”。

  老王的试验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旱地种稻方法开始走出金华。浦江、诸暨、象山等地村民与老王签订了协议,要他帮助种旱地水稻。尤其是安吉,试种面积达到150亩。

  旱地种稻成功了,老王又有了新的设想:就是要把自己种的生态大米销售出去,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米。多年的研究,老王已经花费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在女儿女婿的资助下,第一家“愚汉·爱清”生态米专卖店成功开张。

  “我原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辛苦种出来的生态大米,没有人接受。”走出人生创业第二步的老王说,“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可能不太用操心了。”

  今后,老王还有一个更“宏伟”的计划,就是希望将旱地种稻方法推向全国。“让我最难受的事就是看到田地抛荒。”老王说,所以他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了,“让我们共同来消灭抛荒田、减少冬闲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宣传语。如今,安徽、江西、贵州等地的一些农民已经慕名而来,向老王取经。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