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70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身边榜样 正文
记源东乡白路头村残疾人养猪大户徐宅洪
命途多舛勤创业 自强不息寻幸福
2014-10-20 17:16:39 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傅燕辉 实习记者 楼芳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四口之家,意外的是四个人全是残疾人,生活的艰难让徐宅洪早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负。少年时父亲患病,他辍学接过家中所有的重活;青年时自己患病,他因无钱治疗落下残疾;如今,他历经创业艰辛,一个人撑起了一片天。

  家庭患难步履维艰 孱弱身躯扛起重担

  近日,记者来到源东乡白路头村的徐宅洪养猪场,看到养猪大户徐宅洪和工人们一起,将一袋袋玉米放进饲料碾碎机进行加工。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坚定的眼神,这位农家汉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猪场旁边的房间里,徐宅洪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

  1970年秋,徐宅洪在白路头村呱呱坠地。小生命的降临给全家带来希望的同时,也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徐宅洪的母亲患有先天性的智力障碍,父亲徐至奶的手脚肌肉也开始萎缩,家里一时都揭不开锅。“宅洪的出生还是让全家人非常高兴,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再苦再累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徐至奶回忆起儿子出生时的情景,仍是一脸幸福。

  小时候的徐宅洪活泼可爱、乐观开朗,与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一起读书。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学习上他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份刻苦和专注。到山脚下、小溪边找野菜时,他也不忘带本书看看。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不得不经常请假帮家里干活,割稻、插秧、洗衣服、劈柴、烧饭……尽管这样,1982年,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初中,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

  徐宅洪读完初一,家庭就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父亲的脚因无钱医治,已经不能下地干活,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家里9岁的妹妹遗传了母亲,也生同样的病。这样,一个四口之家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总不能让家里人都饿肚子啊!徐宅洪闷在家里一个星期,最终决定离开他所热爱的学校,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那时候我个子小,打农药的药箱却很大,每次到田里打药都要带个小凳子,才能背起药箱。”徐宅洪向记者描述小时候干活的场景,脸上看到的不是埋怨,更多的是对过往经历的感慨。 14岁的孩子,已少了一份稚气,多了一份沉稳。他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早晨四五点钟就起来到田里除草、翻地、放水,一回家就忙着烧饭做菜。在他看来,只要自己不倒下,这个家就有希望。

  无钱医治落下残疾 一路咬牙挺过难关

  弃学在家后,家庭生活的压力重重地压在了徐宅洪身上,瘦弱的身体承载了太多。

  15岁开始,他时常感到双脚膝盖、脚踝内部钻心地疼。由于家里条件艰苦,他忍着疼痛,一直没能就医,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无法平稳地站立了。命运再次开了一个玩笑,家里唯一的正常人也难逃其难。

  “一瘸一拐的宅洪还是在田地里干活,跌倒了又爬起来,身上全是伤痕。”今年60岁的邻居徐宅根看着徐宅洪长大,说起他的过去就心疼,“很多时候宅洪去田里干活,我就跟在他后面,有时候前面一个踉跄,锄头就打在了我头上。我们看到他家这样,能帮的也就多帮一下。”

  18岁那年,徐宅洪靠着自己的努力攒了一点钱,原本打算用来治疗脚病。然而祸从天至,他的奶奶不小心摔断了大腿骨,仅有的一点积蓄又都用在了奶奶的身上。从此,奶奶卧病在床,家里又多了一个需要照顾的人。这一照顾就是6年,直到1993年奶奶离开人世。 之后,家里再次凑钱让徐宅洪到人民医院就诊。当时的医疗技术、科技设备相对落后,当医生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也尽了最大努力进行手术,并减免了部分医药费。手术后的徐宅洪病情是得到了控制,但双脚的脚踝已经变形,勉强支撑着可以走走路,却不能再干重活累活了。

  身残志坚矢志创业 初尝喜悦再接再厉

  尽管创业的道路充满艰辛,尽管身体残疾能力有限,可这些都无法阻挡徐宅洪创业致富的坚定信念。

  1995年,徐宅洪种起了葡萄和桔子,梦想着改善家庭的生活。然而事与愿违,这也只能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1997年,他借了1万元钱,在老家后面的池塘养了400只蛋鸭。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产蛋量很低,也没有销路,他血本无归,还欠下了1万元的债务。之后他重新种起了葡萄,花了6年的时间才把债还清。

  2003年可以说是改变徐宅洪命运的一年,他在人生旅程上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区残联了解他的情况后,鼓励他重新创业,并送去了4头小猪,源东乡邢村残疾人扶贫养殖基地负责人傅培根也为他送去了2头母猪。在村里人的帮助下,盖起了7间猪舍。一切准备就绪,他信心满满。

  然而短短几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养猪需要饲料,6头猪的饲料也是相当可观。家里屯着的饲料很快用完,再也没有钱去买饲料了。当时他家的那种状况,谁也不敢把钱借给他,担心他还不起。正为钱发愁的徐宅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金华成泰银行傅村支行源东分理处。没想到,源东分理处了解到他的难处后,给他特事特办,由村干部提供担保,立即给他办理了贷款。1万元本钱到了徐宅洪的手里,他感觉沉甸甸的。

  他非常清楚这笔钱的来之不易,精打细算一番后,用这笔钱买了饲料,还买了13头小猪和1000只肉鸭苗。徐宅洪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每天清晨起床到田里放养鸭子,再到猪圈喂食,然后还要到田里干活,一刻也不得空闲。虽然累,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有了自己的“事业”。

  这一年,徐宅洪赚到了5000余元,信心倍增。第二年,他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养猪,做起了养猪专业户。到2007年底,他的养猪场已经达到了存栏200头的规模。

  2008年6月,为了方便运输,他出资5万元打通了猪舍和村里的道路。为了更好地利用猪的排泄物,在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建起沼气池,完善了污水处理系统,将沼气用作生活燃料、废渣用作种植肥料,实现了环境、经济双赢。徐宅洪养猪场取得了村上第一批养殖营业执照。2010年,徐宅洪养猪场被评为金华市残疾人扶贫基地。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历经创业艰难的徐宅洪深刻明白这个道理。2011年3月,他承包了村边的麻车塘水库,投入十四五万元,放养鱼苗,发展养鱼业。今年上半年开始打捞,已有了2万多元的销售额。“今年猪价低,饲料又贵,光养猪的话还要亏本,现在养鱼后多了一重保障,避免了亏本的风险。”徐宅洪对自己的规划非常满意。

  9年时间里,他碰到了太多的坎坎坷坷,硬是凭着那份坚韧、那份执着,把猪场从300平方米发展到了1000多平方米,猪也从当初的6头养到了现在的400余头,年收入更是从当初的5000元上升到现在的10万元以上。

  如今,徐宅洪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会到自己的鱼塘喂鱼,喂完后到猪场喂猪。因为村民的信任,他不仅做过村里6年的会计,还当上了村委委员。闲暇时间他也会上上网,和朋友打打牌,日子过得很充实。

  对于过去的苦,徐宅洪很少提起。“我是乐天派”,徐宅洪这样描述自己。“天不会塌下来,用不着杞人忧天,天上更不会掉馅饼,什么都要靠自己拼。”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一路拼搏下来。

  遗憾的是今年43岁的他至今单身。“要找一个媳妇也很难,要照顾我们这一家的残疾人,这样心善的女人不好找啊。”说到个人问题,徐宅洪无奈地笑了一笑,但掩盖不住内心的渴望。 “前半辈子他都围着我们转,青春年华都晃过去,现在条件好些了,就希望他能有个贤内助,帮他打理打理生活。”对于儿子的未来,父亲徐至奶显得更为急切。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