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70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金东骄傲 正文
寻找辛亥革命中的金东英杰
2014-10-10 08:54:59 来源: 金东新闻网 记者 程梦倩 实习记者 王特桑 通讯员 金文杰

  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往事越百年,已成国家记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不乏金东人的身影。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活在他们后人的记忆和怀念之中。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参与者、支持者,从那个枪声与炮火交织的夜晚开始,便注定与辛亥革命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

   金南山:一个与辛亥革命结缘的金东人

  金南山,字铁岩,号梦香。生于光绪丁丑年八月二十一日。他与秋瑾交往甚密,在其影响下,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观其一生,虽无多大建树,但能随进步潮流而动,亦不失能知时知世、忧国忧民的革命志士。

  在东孝街道雅芳埠村寿宁巷23号,有一幢老房子,挺立于数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房子的主人名叫金南山,是村民金瑞旋的二伯。据金瑞旋介绍,二十世纪初,秋瑾曾三次秘密来金华,并两次寄居于金南山的家中。

   天资聪颖,曾是学校的优等生

  金南山自幼天资聪颖,擅长诗词歌赋。19岁考上秀才,22岁考取府属优生第七名,同年复试,因不愿缴纳贡费,而未被录取。在许多人眼里,金南山满腹经纶,注定会踏上仕途,但历史的车轮并不会按照事先设定的路线行走,它往往在某一个时刻,改变了方向。

   19世纪末的中国早已是满目疮痍,当坚船利炮让国门洞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想,有一群人正是在这股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了举步维艰的变革。1898年,维新变法席卷了全国,办报刊、建学会、兴学堂,在如火如荼的舆论宣传下,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维新变法仅维持了百日之久,但如何自立自强成为了当时年轻人思索的重要命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金南山提出,废科举、兴学堂才是当务之急。

  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金南山捐资兴学,在东藕塘村创办群治学堂,该校成为金华县首个农村新式学堂。后人对此更有“本邑有学堂者,推此校为原始”的赞誉,可以说,金南山此举开地方学堂制教育风气之先。

   结识秋瑾,一腔热血投身革命

   1904年8月,金南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他也成了金华境内最早的出国留学者之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金南山与秋瑾结识,在两人不断深入的交往过程中,金南山的思想由维新改良派转而变为革命派。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考验来得如此之快。

   1905年,日本政府应清政府要求,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配合清政府镇压中国留学生发起的革命运动。是年十二月,革命志士陈天华在日本东京组织留学生抗议,为唤醒国人觉醒,他决心以身殉国,留下《绝命书》愤而投海自杀。

   “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学而皆放纵卑劣,即中国真亡矣。”《绝命书》中字字珠玑,极大震动了包括金南山在内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回国后,纷纷投笔从戎,金南山也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满怀一腔热血投身于革命斗争。

   1907年初,秋瑾由日本回到故乡绍兴后,以绍兴大通学堂为基地,积极联络会党、新军,发展革命力量,筹组光复军。而金南山也于同年回国,从事反清革命运动。当时,秋瑾不畏艰险奔走浙江各地,曾多次到浙东、西联络会党加入“光复会”。在1907年1月下旬至4月中旬短短三个月中,秋瑾三次到金华等地与具有反清斗争精神的秘密会党——“龙华会”接触和联络。在这期间,她曾两次寄居金南山家中,一同商议革命活动。此情此景被金南山的弟弟金长山亲眼目睹:“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兄长与秋瑾徜徉于东藕塘堤散步密谈,不时慷慨悲歌。”

  金南山与秋瑾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却遭到了金南山父亲的反对。金瑞旋告诉记者,当年,爷爷得知伯父与秋瑾交好,深怕因为革命而使家族遭难,于是极力阻止他,“没想到,后来真的被爷爷说中了。”

   起义失败,回家开展自治运动

   1907年“光复会”组织的浙皖起义失败,秋瑾被捕殉难,金华知府嵩连逮捕党人,金南山被迫离家避难,流亡到绍兴一带,颠沛流离,他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终成痼疾。尽管遭此浩劫,但金南山仍不忘好友,在得知秋瑾壮烈就义后,悲痛难忍,赋诗一首表达哀思:“落地有根皆勤节,抵天无力暂低头,若是朝朝遭困压,令它枝干也横抽。”诗中所写正是南山所想,因为他知道秋瑾的死并不代表革命的终止,一时的困境不代表没有希望的曙光,金南山正是抱着这样不屈不饶的信念,一直致力于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室沦亡,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下令实行地方民主自治。金南山回归故里后,经地方人士推选主持当时的赤松乡民主自治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赤松乡成了“首善自治区”。而由于日夜操劳,金南山终因心力交瘁痼疾发作,直至失音,一病不起。至民国四年(1915年)九月初八离开人世,年仅39岁。

  傅其永:辛亥革命中身先士卒光复杭州

  傅其永,1886年出生于傅村镇上姜村,谱名鸿淇,字扶骞,别号右泉。1906年,考入当时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后更名陆军军官学校),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戎马生涯,参加“光复会”,讨袁护国,与蒋介石、吕公望亲密共事,官至陆军少将,曾获得二等嘉禾勋章和三等文虎勋章。他一生叱咤风云,在辛亥革命中身先士卒,可以称得上是乱世中的中流砥柱。

  走进傅村镇上姜村,记者发现村中有一处建筑破败不堪,听村民介绍,那就是傅其永的旧居。房子尽管历经沧桑,但依稀可见其中的“讲究”,门前的几块青石上隐约还刻有“福”、“禄”、“寿”等字样。

   “当时这个房子在我们这里是数一数二的,有风雨走廊,还铺了木地板。”关于这房子当年的盛景,村里年纪稍长的老人都能如数家珍。他们只是叹惜,当年土地改革的时候为什么把房子给毁了。

  辛亥革命,对于上姜村村民并不陌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出了傅其永这个革命先驱。“听长辈说傅其永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没想到后来这么有出息。”说话的是傅其永的孙子傅德翼,今年已经83岁了,说话时,他颤颤巍巍地拿出家谱,给我们展示。

   “太爷爷离开家的时候才20多岁,说是去报效祖国了。”傅其永的后人傅兵奇能流利地说出很多太爷爷的事情,他说这些故事百年来都是一代代往下传的。

   1906年,傅其永考入当时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后更名陆军军官学校),当时一起录取的还有永康的吕公望、奉化的蒋介石等。同年,他经吕公望介绍,并面见秋瑾后,加入了“光复会”,这也是傅其永20年戎马生涯的开端。

  军校毕业以后,傅其永在陆军宪兵营任职,主要在革命活动中担任送密令、军械等事务。不光是自己为国效力,他还带去了家人和亲戚一同在宪兵队效力。

  当时革命风潮汹涌澎湃,革命之风吹向全国各地。武昌率先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傅其永所在的浙军“光复会”密谋响应,把光复杭州作为配合革命的第一步。

   1910年11月3日,傅其永亲自送手枪及子弹抵达杭州附近的南星桥。当时兵临城下,城门紧闭,但旁边小洞门开着,此小洞门供观察或递送物件之用。派人前往打探,无敢应者,都怕中了敌军的埋伏,只有傅其永自告奋勇,只身前往。

  经此之后,军心大振,全体将士英勇作战,继而杭州全部光复。傅其永应而得“革命不怕死”的美誉。这个故事也成了坊间传颂他的一段佳话。杭州之后,南京也全部光复。是役,傅其永始终身先士卒,沉着指挥,充分发挥带头先锋的作用。

 

     傅其永和当时的其他革命者一道,经过屡次武装暴动,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开启民主共和的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11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结束之后,孙中山与当时的江浙联军将领一起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傅其永家里。村里年纪较大的老人们都曾见过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以前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啊。”傅德翼眼里有一丝惋惜,“可惜抗战时期被日军一把火烧给毁了。”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假意宣布赞成共和,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亲手导演了一出“复辟帝制”的历史丑剧。但他却忘了中国之已非彼时之中国矣。1916年4月初,吕公望与傅其永密商响应讨袁护国。袁世凯在皇帝龙椅上的美梦还没来得及做,就在愤恨中气绝身亡。

  半生戎马生涯,带给傅其永无限的荣耀。后来他官至浙江省警察厅厅长,并获得二等嘉禾勋章和三等文虎勋章。但是他由于早年征战过于英勇,也落下了一身伤病,再加之各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内部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内讧事件。傅其永厌倦了官场的纷争,于1917年初领了一笔“遣散费”,解甲归田。

  回到金华后的他改业从商,与蒋景鋆(艾青之父)合伙开设酒酱坊于傅村,店号永福祥。1918年,傅其永受邀复出。但一年之后,终因心脏病发而再次返乡。返乡之后,政客们仍挂念于他,想再请他出山辅佐,但无奈身体不允许。1927年,傅其永病逝,年仅41岁。

  战场上他指点江山,与世长辞后他叶落归根。在上姜村东面的一座山上,有一座外形抢眼的圆墓,傅其永就长眠于此。每年过年或者清明,他的后人和一些村民都会前往祭奠。墓两旁的梧桐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永远守护着先烈的英魂。

  资料链接

   光绪二十七至二十九年,金华连年不顺,不是两溪山洪暴发而闹水灾,就是伏旱秋旱相继,晒得田土龟裂,造成饥荒。为备荒年,金华建立了“积谷会”,让城乡富户自动积谷于指定地点,遇荒歉时平价出售,重灾时免费定量赈济,参与积谷的人便成为会员。因会员人数达千人以上,又称为“千人会”。

   后来“千人会”中的有志之士成立了“龙华会”,“龙华会”是浙江秘密党会中革命性最强的一个会党,也是与秋瑾及“光复会”关系最为密切的会党之一。鞋塘办事处的畈田洪村、傅村镇的溪口村、源东乡的施塘头村以及塘雅镇的溪干村等地,都为它的主要据点,传说比较知名的人物有以下一些。

   洪家达(1878——1948),监生,学名邦浦,号必闻。为人正直狭义,在当地有很高威望。他以中医为业,可行医不收红包,五里外来就医的有时还留吃中饭。他嫉恶如仇,支持受欺压的贫困农民。

   洪家喜(1865——1942),文秀才,学名畴,字寿田,号吉卿。家喜与家达为堂兄弟,他协助家达料理会务,并常住金华城内,为“千人会”做通讯联络工作。

   洪家泰(1843——1934),武秀才,学名宝金,字玉衡,号华山。他与家达共办“洪金玉堂”徽班掩护革命活动。

   洪小泰(1837——1905),武秀才,学名谦,字遵先,号辉扬。他是家泰弟弟,与其共同主持戏班业务。

   洪家湘(1882——1926),字聚源,号益三,传说他在婺江两岸能号召上千人。

   以上数人均是畈田洪村人。

   傅鸿汶(1869——1948),傅村人,字秉和,清末任县衙仵作,民国初任法院检验吏。他在衙门消息灵通,担任“千人会”内线工作,有消息由他通知常住城内的洪家喜,再转告洪家达。

  阮为头,溪口人,真实名字及生卒年不详,他是“千人会”在溪口村的小头目,传说手下有20多人。

   范琇钱(1853——1920),溪干村人,绰号钱和尚,传说他是塘雅一带“千人会”的头目。

    (相关资料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金华文史资料》)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