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正文
土法榨糖:甜蜜事业留住乡愁
2014-11-05 08:46:34 来源: 金东新闻传媒中心 实习记者 程玲仙 文/摄

  近年来,随着小农经济的逐步萎缩,农村种甘蔗的现象越来越少,土法榨糖已成为稀罕事。不过近日,记者在孝顺镇中一村看到,村民们正将大捆大捆的糖蔗运到村榨糖厂,酝酿“甜蜜”。氤氲的雾气、醉人的糖香、忙碌的人群……构成了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土法熬制技术娴熟

  11月2日,记者来到孝顺镇中柔糖厂,看见顾客三五成群地围站在几张长形糖盘前,承包人叶根林正娴熟地往袋子里装红糖块。“这两天人气比较旺,其中熟客居多。”他一边把装好的红糖块过秤,一边对记者说。

  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穿过人群往里走,阵阵糖香扑鼻而来,在落地柴灶上,9口炼糖锅由大到小依序排开,榨糖师傅们不停地拿着长柄勺搅拌锅内的糖汁,到一定时间将糖汁舀出,放入下一口锅。

  “5个人分管9口炼糖锅,靠近炉门的两口锅主要用来将糖汁加热,舀出糖沫滤去杂质,避免杂质连糖入嘴。”今年65岁的榨糖师傅孙德森,从事榨糖工作20多年,负责最后一口锅的糖汁出锅工作,他告诉记者,中间的几口锅,用于层层熬制糖汁,越靠后的锅里糖汁纯度越高。

  据老孙介绍,从第1口锅糖汁下锅到第9口锅糖汁出锅,整个过程耗时近20多分钟。“糖汁的出锅时间节点很重要,直接影响到红糖或红糖制品的口感。”说话间,他用长柄勺舀起粘稠的糖汁,通过观察挂糖情况来确定糖汁的最佳出锅时机。

  随着老孙的“出锅”吆喝声,门外的两个师傅搬来一张糖盘,老孙动作利索地把热气腾腾的糖汁舀到盘内。经过铺平、翻动等数道程序,没过几分钟,一堆色泽诱人的红糖块就制作完成了。“除了榨糖蔗用上了半机械化的压榨机,其它的活儿都还是沿承着最传统的工艺。”叶根林告诉记者,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1点,糖厂每天的产糖量大约有600公斤。

  红糖“百变”榨出名堂

  在一张长形糖盘前,家住孝顺集镇的金小敏正在一旁等候刚出锅的糖麻花。

  “趁着周日,一家三口过来选购一些红糖制品。”她对记者说,自己娘家就在隔壁东下叶村,上个月她就开始打听糖厂榨糖的时间。“本地红糖口感纯正,用它制作出的糖麻花、糖米筒、糖核桃仁味道香甜可口,让人欲罢不能。”她兴奋地说。

  和金小敏一样,来自市区的潘阿姨一家也赶来采购红糖块。“女儿的预产期就在这个月底,红糖是传统坐月子的必备补品,有利于产妇舒筋活血,恢复元气。”潘阿姨对记者说,自己在这里买了快7年的红糖了,用它煮的红糖姜茶可以驱寒。

  “昨天过来采购的顾客估计有七八百人,现在糖勾、糖麻花、糖核桃肉等红糖制品很畅销。”叶根林喜滋滋地说,今年产品售价和去年基本持平,红糖价格每公斤24元、糖麻花每公斤30元、糖勾每个20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生意还不错。

  据了解,这种传统的制糖工艺和红糖制品不仅吸引了很多本地客,而且招揽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光采购。“去年糖厂榨糖那会儿,最多的一天有8辆大巴车同时过来,游客多达数百人。”叶根林告诉记者。他说,近年来人工成本上涨明显,自己正在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做好红糖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糖厂推出糖核桃仁、糖花生仁等新产品吸引年轻顾客。同时厂里还推出罐装、“混搭”礼盒装等新包装。“糖香也要宣传,红糖节、试吃会等活动也能有效拉动销售。”他乐呵呵地说。

  农村盛会留住乡愁

  临近中午,村民叶辉把自家种的糖蔗送到糖厂来加工,一捆捆青皮糖蔗整齐地排列在榨汁间。

  他说,今年家里种的糖蔗不多,主要是榨糖图个热闹高兴。“今天我带了几个外地朋友一起过来看看本地的榨糖,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叶辉的儿子叶小伟告诉记者,过去村村都有榨糖厂,一到榨糖的时候亲戚朋友都赶来帮忙,场面十分热闹。“现在村里像这样的榨糖厂难得见到了,来这里也算是重拾美好的回忆。”他一边吃着糖麻花,一边对记者说。

  据村支书孙伟飞介绍,有很多年轻人特地赶回村里来看榨糖。“之前村中间的榨糖厂被拆掉了,村民都觉得可惜。”他对记者说,后来村里决定重建榨糖厂,同时把榨糖厂承包给了叶根林,确保村榨糖厂的正常运营。在村民眼里,榨糖厂是农村特有的符号,是永远割舍不掉的乡愁。有了它,亲情、友情更浓,日子会更红火。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