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两美金东 > 民俗文化 正文
因为热爱,他们与婺剧结下不解之缘
2014-11-25 10:00:46 来源: 《今日金东》 实习记者 陈博雅

  “听罢衷言暗思量,听罢衷言暗思量,梨花此心早归唐,多蒙他,苦口婆心劝归降……”黄昏过后,小型聚光灯下,二胡、锣、鼓等乐器相互配合,乐队伴奏得有声有色;几名婺剧唱将更是声情并茂,将戏曲名段《三请梨花》演绎得酣畅淋漓。观众上至耄耋老人,下到稚童,大家都不约而同安静地享受这段悠闲时光。听到尽兴处,人群中还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和掌声……

  这样的场景对于多湖街道泉源社区的居民来说,已经并不陌生。这些“晚间福利”,都来源于一个名为“多湖婺剧演唱团”的民间团队。

  重拾心头爱 老书记一手组建剧团

  9月11日,记者在位于泉源社区北侧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屋里找到了“多湖婺剧演唱团”团长盛贻东,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社区原党委书记。

  2003年,退休后的盛贻东成了金华某液化气公司的仓库管理员。用他的话说:“退休了闲来无事,做份清闲工作打发时间。”这间小屋便成了他的办公室。当然,这个办公室还扮演着另一个角色——“多湖婺剧演唱团”的仓库。

  走进这间小屋,揭开屋后隔间的帘布,只见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一应俱全。“从剧团组建到现在,这些乐器都是我自己掏钱买的。”盛贻东看着自己亲手购置、多年来伴随剧团成长的乐器,如数家珍。

  自打退休后,盛贻东便萌生了创办剧团的念头。“我18岁开始学弦乐器,后来因为‘文 革’,没能继续学习,但我依然对它们念念不忘,一直想着有一天能重拾年少时的梦想。”盛贻东回忆道。

  心动不如行动。2003年,盛贻东自己投入了3500元,买了一批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召集了社区里志趣相投的8个伙伴,开始了剧团的练习和演出。后来由于经常参加表演,加上街坊邻居的口口相传,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逐渐也有其他爱好者加入。就这样,剧团开始渐渐成型。

  十年光阴 兴趣成就剧团

  团队要成长,自然离不开团员的配合。多年来,所用的乐器、灯光、音响等设备均由团员们自己出钱购买,虽然政府偶有补贴,但根本不足以支付开支,然而婺剧团的团员们依然孜孜不倦、乐在其中。盛贻东说:“尽管一些团员也曾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团队,但没过多久就又回来了,大家都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爱好。”

  十年光阴,这个无名的小剧团成长为一个拥有22名成员的文艺团队,其中的坎坷不必言说。然而在盛贻东看来,难言的艰辛和漫长的岁月都显得微不足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坚持做一件事最好的理由,只要有兴趣,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难。”2011年,盛贻东的剧团通过区文体局的审批,成为一个正规的文艺团队,且被命名为“多湖婺剧演唱团”。

  剧团被“正名”让团员们兴奋不已,而接踵而来的演出邀请更是让盛贻东忙得不亦乐乎。“每逢节庆日,周边的许多村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平时,团员也会自发去各地表演。”盛贻东说,“为了不耽误大家工作,演出活动大多在夜晚举行。”

  这十年来,剧团在多湖街道辖区内演出的场次不下300场。与此同时,剧团还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还曾获得第二届区农民文化节优秀奖。“政府的支持让我们对戏曲表演有了更多的热情和动力。”盛贻东说,多湖街道办事处提供了一处约为15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剧团的活动用地,这让剧团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2010年,“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也为剧团带来了4000元资金补贴,这大大缓解了剧团运营带来的资金压力。

  “正是因为对婺剧的热爱,我们的团队才能坚持到今天。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传承婺剧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作出贡献。”盛贻东的眼里充满了期待。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