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垃圾分类  >  外媒关注
垃圾分类 农村先行
金华晚报:垃圾分类农村人要为城里人带一回头
2015-05-05 17:10:43来源: 金华晚报 徐健辉 吴彰义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中,一股重要的改革原始动力就来自于安徽农民的“大包干”。2014年,金华正在打一场垃圾分类的攻坚战,与传统意义上在城市社区里搞试点的方法不同,金华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金东区和婺城区的部分行政村,垃圾分类走在了全市的最前列。

  垃圾分类农村先行,在这场具有实践意义的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的环保改革中,农民要再一次为城里人带一回头。

  金华垃圾分类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金华垃圾分类推广的一个大背景是金华在2004年就已经实行了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目前已经实现了行政村的全民覆盖。随之而来的是每年农村10万吨左右的垃圾已经让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不堪重负。

  今年,金华市有993个村庄参与了垃圾分类减量化,根据统计,部分已经完成垃圾分类机制设计,并正常运转的村庄垃圾减量达到70%。金华市农办的负责人昨天介绍,金华市农村每年生产的垃圾有19.7万吨左右,如果全面实现70%的减量,将能延长现有填埋场53%的使用年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小区的垃圾分类却举步维艰。

  下宅村:

  一场妇孺掀起的垃圾分类革命

  2014年6月,金东区澧浦镇成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3个市级试点乡镇之一。澧浦镇按照“分批实施,全镇覆盖”原则,确定20个村采取垃圾分类和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试点工作。而最近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现在垃圾分类正在冲出试点走向全民参与模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天翻地覆的环保意识革命,其中的带头人居然是村里的妇女儿童。

  章卫鸳,澧浦镇的妇联主席。自从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以后,她和她旗下各村的妇女干部就成了推进工作的主力军。章卫鸳认为垃圾分类之所以选择妇女干部做突破口和农村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农村里多数家庭还是女主内,男主外,妇女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垃圾分类就事半功倍。”

  在下宅村,村书记王根俏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忙着布置村里垃圾分类的工作。和后余村等有点世外桃源风景的试点村庄不同,下宅村地处交通要道,还有市场和集镇,人流密集,这里的垃圾分类挑战难度更大。

  昨天,面对记者突然到访,王根俏第一句话就是一句大实话:“我们村的垃圾分类和城里的环境很像,挑战挺大的。”王根俏带着记者在村口的小集镇走了一圈,记者发现这里的垃圾分类设施已经到位,部分摊贩也在尝试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

  “村里人对于垃圾分类也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我就和村里的妇女想办法,大家编出了快板和舞蹈,专门宣传垃圾分类。”王根俏说,这个办法用下去,加上长期和村里妇女们打成一片,村里的妇女很快就回家动员丈夫搞垃圾分类。“谁不听乱扔垃圾,就拎耳朵。”

  妇女动员起来了,王根俏又有了新点子。“一次我去金华市区,看到交警在宣传交规说的是小手拉大手,孩子回家教育家长,我当时就想推广垃圾分类不也是这个道理吗?”王根俏和妇女干部们又从幼儿园和村边上东湖小学的孩子们入手,让孩子们先学会垃圾分类的知识,然后再回家传授给家长们。“你别说,有几户对垃圾分类特别不理解的农户就是被自己的小孩说服的,毕竟家长肯定希望孩子能接受正面积极的东西。”

  就这样,王根俏和身后的妇女儿童,不知不觉间居然成为了垃圾分类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一点连她自己都想不到。

  康馨苑:

  试点一年多垃圾分类有点远

  “我们小区垃圾分类没搞好,有的居民就推说是小区新居民农村出来的多,是一些人不适应城市环境造成的。其实我现在见人就讲,我亲戚在婺城区竹马乡,那边垃圾分类不要搞得太好!在这一点上,我们城里人真的落后了!”站在小区的垃圾堆前,居民王根锋边说边摇头。

  记者昨天走进位于市区双溪西路的康馨苑,尽管小区门口放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但仍然各种垃圾混杂、免费发放的可降解垃圾袋被弃之不用,塑料袋被用来装垃圾……

  康馨苑从2013年底,列入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试点单位。试点一年多,说起效果,门卫李师傅说:“也就素质高的一两个人进行垃圾分类,大部分居民没有养成把垃圾分类的习惯,扔进垃圾桶时也是哪个近扔哪个。”李师傅不仅负责保安工作,也负责小区的保洁工作。“扫地的时候,不时看到烟屁股、果皮,少数人还将垃圾直接放在楼道口。卫生意识不提高,更别提垃圾分类这样需要居民投入精力的事。”

  李师傅也是小区的一员,他住在3幢。“别人都不搞垃圾分类,我一个保安也搞不好。”李师傅到物业办公室领了分类小垃圾桶以及垃圾袋,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也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分类。“特别具体的分类我也搞不清楚,似懂非懂,没有人来宣传。”李师傅坦言,因为以前的生活习惯,要适应垃圾分类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垃圾分类,大部分居民没有照做,不少原先积极的居民逐渐打起了退堂鼓。记者亲眼看到有人将厨余垃圾扔进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

  记者发现,在康馨苑小区,居民不执行垃圾分类时,无人管理。“居民不对垃圾进行分类,我们也没有办法。劝了不一定会听。而且我们物业也不是职能部门,没有执行力度。”物业公司的陈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市区试点单位面临巨大挑战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可以使一部分可回收物得到合理利用,变废为宝,而且能使有害物质得到正确处理,从而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市环卫处副主任刘顺炎昨天告诉记者,虽然当前金华居民的环保意识高涨,但“实施一年多时间来,29个垃圾分类试点单位,没有效果特别好的”。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基本到位,已经投入300多万元。市环卫处也组织相关人员去杭州等地参观学习,并制作了垃圾分类宣传牌等,在小区内进行宣传。目前,社区内有200多名志愿者从事垃圾分类宣传和监督。

  “可这些还远远不够。垃圾分类在我们市区刚刚起步,居民习惯难改,垃圾分类的自主性低。”刘顺炎说,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模糊,缺乏对垃圾分类宣传的有效手段。“城市垃圾种类远比农村地区复杂,来源多,种类更多,居民要区分垃圾分类的种类,难度其实并不小。”刘顺炎认为,垃圾分类是长期的工作,必须从转变居民的观念,让他们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这方面来打开突破口。但现在让城市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的途径并不多。

  刘顺炎介绍,按照规定,公益广告应该占广告的20%,可目前在媒体上投放的公益广告很少涉及垃圾分类。有些地方已经将垃圾分类纳入德育课,而市区做得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媒体以及志愿者多进入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改变居民观念,需要长期的努力。”

  与农村的熟人社会,可以依靠村干部和村规民约来约束不同,城市社区内的试点单位,既无专门的垃圾分类负责人,更无有效的监管条例和途径。垃圾分类缺乏管理、监督。目前垃圾分类试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物业与居民这两端,落实好垃圾分类,需要专人管理、监督。根据目前国内垃圾分类水平,政府主要以正向激励为主,还没有可执行的处罚条例。

  最后,刘顺炎也提出了一个最实际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都还没有完善与城市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垃圾处置系统。如果要完善,需要10多亿元,一步到位不可能实现,只能逐步改善。环卫部门和一些相关专家提出,要真正使垃圾分类成为长效机制,不仅要“政府重视,财政投入,科技支撑,文化引领,民众参与”五手联动,更需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手段多管齐下,共同推进,以此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