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古董级”巧手裁缝邢跃娟
2015-08-28 15:30:52来源: 今日金东 王特桑

      剪刀、软尺、三角形的划粉,伴随着飞快踩踏的双脚发出的“哒哒哒”声和飞针走线不停变化的手势,构成了人们对裁缝的所有记忆。曾经,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裁缝的身影。曾几何时,每逢腊月二十七八,排队等候在裁缝店门口,等一件新裁制好的新衣过年,那便是年味的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式多样的成衣渐渐代替了手工缝制的服装,曾经门庭若市的裁缝店变得越发冷清。老裁缝歇业改行,年轻人不愿学习,昔日辉煌的裁缝业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老手艺濒临失传。但总有这样一群人,坚守着自己干了一辈子的行当,“古董级”裁缝邢跃娟就是其中之一,从业三十年来,她从未放下过手中的针线剪刀。

  8月26日上午,记者在曹宅镇小黄村见到了邢跃娟,她笑容满面地招呼记者往她家走,一走入她家,老式的缝纫机、熨斗、针线等等制衣工具映入眼帘,说起自己的裁缝生涯,邢跃娟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从16岁开始学做裁缝,到现在为止干了30多年的裁缝了,我这大半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邢跃娟指了指身上穿着的衣服说,这件衣服就是自己做的。随后,她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给家里做的电视机罩、空调罩、围裙等物件,这些物件做工精致,足以媲美市场上售卖的。

  1890年,中国引进第一台缝纫机,裁缝成为鼎盛一时的行业。邢跃娟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她的记忆里,那时的裁缝是个让人羡慕的“铁饭碗”。许多人都以会裁缝为骄傲,学裁缝更是那时候年轻一代的潮流,用当时的话来说,那就是“谁掌握了这门技术,谁就一辈子衣食无忧”。到了70年代,缝纫机更是成了当时的婚嫁三大件之一,可见裁缝这个职业在当时的风靡程度。

  邢跃娟说,自己于1990年在曹宅集镇上开了一家裁缝铺,因为做的衣服手工精细、款式新颖,店铺很快吸引了大批顾客。当时,一件衣服的手工费是5元钱,裤子收费略高一些。“不夸张地说,当时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是找我做衣服的。”邢跃娟回忆说,不仅仅是接老街坊老邻居的生意,因为店铺小有名气,也有一些厂家找她做工作服,店铺的生意很好。“那时候每天都很忙,为了在约定时间之前完工,通宵赶制衣服是常有的事情。”邢跃娟说,在开店期间,她带了四个学徒,但是最忙的时候人手依然不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款式比较单调,做工也相对简单,但到了九十年代,衣服的样式渐渐多了起来,西装等衣服开始在老百姓中间普及,而这些新式衣服的款式、做法都是邢跃娟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那时候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逛逛市场,看看学学别人的衣服样式,才能跟得上潮流。”她说,自己开店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年,后来因为要在家顾孩子,就关了店铺,在家接生意。

  “就是这台缝纫机,用了20年一直都没有换过。”邢跃娟指了指屋内的一台老式缝纫机,告诉记者这是她的嫁妆,也是她曾经“吃饭”的工具,靠着这台“老古董”,她拉扯大了一双儿女。但随着裁缝行业的没落,找她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自己碰缝纫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说起裁缝行业的现状,邢跃娟眼神中有些落寞。“现在年轻人都在商场里买衣服穿了,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正逐步取代手工式的制作,许多年轻人也都不愿学这个,我带的那几个学徒现在也都转行了。”邢跃娟说,现在来找自己做衣服的一般都是些老主顾,以老人居多,“很多老人都是几十年的老顾客了,他们还是觉得量体裁衣做出来的衣服更合身,质量也更好。”这些年来,为了让老年人都能消费得起,邢跃娟做衣服一直坚持平民价格,一条裤子的手工费只要三十元。

  采访临近最后,来了一位找邢跃娟做衣服的老奶奶,老奶奶来自附近的村子,邢跃娟麻利地给她量好尺寸,当即就坐在缝纫机前动手做起衣服来,她戴上老花镜,穿针引线,脚踏缝纫机,一双手灵巧依然不减当年。这样的场景引人感慨,老手艺面临失传,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这样的场景就再也看不到了。

责任编辑:陈思颖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