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两美金东  >  民俗文化
追忆那个狂热年代 从墙画中读懂历史
2015-07-31 08:50:36来源: 今日金东 王特桑 黄飞亚

  澧浦镇琐园村,位于澧浦镇北3公里处,是严子陵后裔聚居地。从空中俯瞰整村,形如一把长命锁,故名锁园,取吉利、平安、美满之意。村上至今还保存有许多明末清初的古建筑,有严氏宗祠、务本堂、怀德堂、聚义厅等明清古建筑十六处,是金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而忠恕堂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忠恕堂两面通透,故又名两面厅,始建于清代,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忠恕堂历经百年风雨仍然保存完整,尤其是里面的墙画,记录了中国狂热的五六十年代,从一幅幅墙画中,我们可以读懂那段历史。

  全民运动“大炼钢铁”

  “钢铁”这两个字在国人的记忆里留下了特殊的烙印。且不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说上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就足以使亿万中国人对钢铁有着挥不去、抹不掉的特殊情结。

  在那个年代,钢铁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强弱的主要标志,也是军事实力的象征。为了迅速崛起,实现在短时期内“赶超英美”、扭转“一穷二白三挨打”的局面,国人在“左”的思想引领下,以“大跃进”、“放卫星”的速度,全面展开大炼钢铁运动。

  琐园村忠恕堂的墙画里,有近乎一半讲的都是同一个时代背景,即大跃进、全民炼钢。村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谈起那段历史时,情感十分复杂。1958年,村民严宗淦20岁。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处处钢花开,一时间,炉火熊熊,钢花飞溅,钢水滔滔。从大铁锅、铁门鼻到木板床里的铁钉子,大家把家里能献的“铁家伙”都献了。村里家家户户纷纷把带铁的东西统一交给各个大队。“当时就寻思着,落实最高指示,咱们可不能落后。”57年后的今天,已经年逾古稀的严宗淦如是说道。

  各家各户的铁锅、炒菜铲都上交了,全村人吃饭怎么办?于是,村里在忠恕堂放了一只大铁锅,做了个简易食堂,那里也成了全村唯一开伙的地方。“当时忠恕堂就是全村人的聚集地,除吃饭外,平日开大小会也都在此,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村里只有这里有墙画,而其他厅堂里没有的原因。”严宗淦认为,墙画主要是为了起宣传的效果,所以画在人员密集的忠恕堂。至于这些墙画是谁画的,记者询问了村里多位老人,大家都表示自己当时在外面干活,不常回家,不太了解,猜测是上面派人画的。

  虽然过了五十多年,但这些墙画依然保存清晰完好。只是简单的黑、红、蓝三种色调,却勾勒出了栩栩如生的人和物。“800万吨,全民动员保证钢铁翻一番。”“争取1959年工农业更大的跃进,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口号,让驻足观看的人们能感受到它当时要传达的力量。

  对于那一段历史的描述,琐园村老村支书严根月大多是从父辈们的讲述中了解到的。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要在十五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随着热情的不断高涨,完成目标的时间不断缩短,在“以钢为纲”口号的推动下,农民在田间垒起小土炉就炼起钢来了。“这是一场战斗,铁器交光了,树木砍光了,劳动力抽调光了。成熟的果实烂在地里,也没有人去收。”严根月说。

  除了一些标志性的全民炼钢的墙画外,还有很多是描绘共产主义人民公社美好前景的。比如在一幅饲养家禽的墙画上,配有“食堂畜牧坊二十人一只猪五人一只鸡,营养保健康”的字样,还有一幅墙画勾勒了“设有加工坊酱坊豆腐坊”的兴旺景象。村里的老人说,“大跃进”期间,上面会时常到基层宣传、描绘共产主义人民公社的美好前景,以鼓励人民的奋斗精神。严根月一边回忆父辈讲的,一边说:“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人民公社,在吃的方面,有丰盛的食物,而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每顿有肉、鸡、鱼、蛋,还有更精美的食物如燕窝、海鲜等,都按需供给。衣服穿着方面,一切要求都可满足,有各种花色和品种的服装,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和蓝色……”这幅人民公社的美好场景,让几亿农民乐得合不拢嘴。

  当时有“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说法,意思是先把人民公社这座桥梁架起来,过了桥就是天堂了。可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那时生活很艰苦,莫说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连稀粥也喝不上。除了老少,其他人都被当做劳动力在外干活。“当时我和很多村民都在安地水库筑坝,很少回家,家里的土地也基本荒废了。”严宗淦说,虽然一天三餐都能吃到,但吃的都是玉米糊或是地瓜粥,基本上吃不到白米饭,“那时候流传这样一句话,若能吃到一碗白米饭,即使只能再活一个星期也知足。”

  历史的产物是值得被保护的,琐园村的墙画就是珍贵的历史写实。墙画所在的厅原本是村民严文燕家的厨房,除了原本烟囱位置的墙画有些模糊了,其他的都没有受到油烟的影响。村里为了更好地保护墙画,积极做通严文燕一家的思想工作,严文燕也配合地腾空了厨房,让大家能更好地参观。“村里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大家对这些墙画都充满了好奇,都说在其他地方没见过,每个人都拿起手机不停地拍。”她说,前阵子“海外名校学子走进琐园”活动,她和丈夫还扮演了一把解说员的角色。

  狂热的1958年已经在岁月的长河里沉寂,却留下让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看你横行到几时”

  不同于其他宣传共产主义人民公社美好前景的主题,在这么多墙画里,有一幅十分引人注意。画上是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螃蟹,螃蟹身上写着U.S两个字母,它身下护着一块台湾地图,上方是一只高高举起的大手,欲压制住螃蟹,旁边配了“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字样,这幅墙画诙谐、形象地表达了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美国、台湾三者之间的关系。

  “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原话表示对现实中那些横行霸道的人和事的愤慨,并客观地说出他们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

  20世纪60年代,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新的战略态势。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苏联等国正在第一次现代化中,中国则刚刚开始第一次现代化。1962年6月,台湾得美国鼓励准备反攻中国大陆,中国赶调10万军队到台湾对面的浙江和福建紧急支援,战争一触即发,态势十分紧张。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政治宣传至关重要,而这些墙画就是起到宣传作用的。

  那是个需要榜样的时代,物资匮乏却精神食粮至上的时代,精神力量能贯穿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个时候村里的大喇叭天天播放着打倒美国帝国主义,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口号,我们也就跟着一起喊。”今年已经80岁的村民严光通正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回忆起往事,老人还历历在目。

  对于后代的人们,这是一段教科书上的内容,而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是他们真真实实经历过的生活。老人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白天高强度的劳动之外,每天晚上村里人还会集中在一起开会、学习,学习内容很多,读毛主席语录、了解当时的政治时局等等,“那个年代的人,有力气都往一处使,仇视帝国主义,比较狂热,同仇敌忾。”

  在那个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中,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语,它意味着掠夺、压迫、罪恶,让人望而生畏。

  在历史上,二战结束后,美国与台湾之间就有了军事联系。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战争的爆发为美国对台政策的逆转提供了契机,本来准备“放弃”台湾的美国改变初衷,开始采取全面扶持台湾的政策。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大陆的对华政策逐渐形成,同时对台湾开始大规模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加强国民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国民党当局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三角关系”。到了60年代,因为种种因素的错综交织,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开始有所变化,美国调整了曾一度推行的“放蒋出笼”的方针,开始奉行一种所谓的“双轨”,即“两个中国”的政策。美国对台政策呈现出一种矛盾性,一方面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另一方面又对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行动采取了制约政策。

  说起这幅墙画,村里的老人们都感慨万千。“说了这么多年的祖国统一,现在台湾都还没回到祖国的怀抱,希望有生之年我能看到。”采访的最后,严光通老人说了这么一句话。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激进的年代,一个狂热的年代,它是如此纷乱嘈杂,却又真真实实地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上。在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停下脚步看一看,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

责任编辑:张恺悦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