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两美金东  >  民俗文化
老店灯笼:点亮古街深巷
2015-07-29 09:25:08来源: 今日金东 陈婺

  孝顺老街上有一家灯笼店,它陪伴着胡巧莲一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木条拼成的店门脸上开着一扇大大的窗。没有顾客时,悬挂在店内的几只大灯笼就会从窗口中探出头来,格外抢眼。对于灯笼店窗口的这道风景,孝顺镇上的人们早已亲切、熟悉。逢年过节,或是其他需要灯笼的日子里,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这家小店。

  西兴灯笼孝顺小镇亮起

  今年72岁的胡巧莲和灯笼店的故事还要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起。

  胡巧莲的爷爷、奶奶本是萧山人。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乱,一家人逃难至孝顺。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异乡谋生十分不易,奶奶就用自己编西兴竹灯笼的手艺补贴家用。随着一家人在孝顺定居下来,产自孝顺的西兴灯笼点亮了当地的大街小巷。

  
从那以后,胡巧莲的奶奶操持着灯笼店。胡巧莲的母亲没有跟着奶奶学编灯笼。随着奶奶的去世,这家灯笼店似乎也要离开熟悉它的人们。然而,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胡巧莲接过了这家小店,她从没学过做灯笼,也没有在小时候看过奶奶制作灯笼,却照旧经营起了灯笼店。为了让顾客能买到和奶奶时代一样的灯笼,胡巧莲想方设法从萧山引进灯笼骨架。有了原滋原味的灯笼骨架,胡巧莲又自学糊灯笼纸、画图案的手艺,总算将奶奶的灯笼店传承了下来,而个中艰辛,现在也都藏在这灯笼店热闹又安静的一方门脸之后。

  制卖灯笼更是一门生意

  如今,灯笼店在胡巧莲的手里也已将近二十年,小有名气,有自己忠实的顾客。她制作的灯笼有好多种花式。这其中,贴着红双喜字和“桂子”字样的与民俗结合得最为紧密,也卖得最好。除此之外,还有画着菩萨像的,专门供给附近的寺庙,节庆活动的前夕,经常会忙不过来。胡巧莲告诉记者,这样的灯笼她一天最多能做30个。

  
“在过去,做10个灯笼大概能换两斤米。”胡巧莲回忆道。制灯笼一直是门利薄的辛苦手艺。如今,钢丝筋骨、红绸布面、电灯光源的灯笼大行其道。传统手工灯笼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人青睐,价格因素的影响不言而喻。胡巧莲告诉记者:“卖灯笼赚不了多少钱,传统灯笼虽然好,但我的灯笼卖贵了,大家就不会来买了。”老人虽不完全靠做灯笼生活,但仍很认真地对待制卖灯笼的生意。也正因此,最近店中更换了一种做灯笼的骨架。新换的这一种骨架一个6元,比原来的便宜,做出成本低的灯笼才更能吸引顾客。为了适应人们对灯笼更加结实耐用的需求,胡巧莲的店中同时也在卖塑料制成的灯笼。

  守着灯笼居此不会厌倦

  现在,老人因为年龄大了,在制作灯笼上也有些力不从心。记者看到了店中的一只灯笼精美异常。老人说:“这是以前做的元宵花灯,画起来很麻烦,现在已经不做了,店里也就剩这一只了。”语气中不无遗憾。

  胡巧莲老人的两个女儿都已定居在金华市区,不再做制卖灯笼的营生。老人仍居住在小镇上,每天以这间灯笼店聊以消遣,对这生活亦自得其乐。值得思虑的生意、值得关心的邻居,就是这位古稀老人的生活。“每天看看店,能和邻居们聊聊天,呆在这儿是不会厌的。”老人看着窗外如是说。
        胡巧莲老人在讲述这些时一直神情专注,尤其是讲到她怎样无奈地调整制售灯笼方案。不难看出,在她眼里,世上没有脱离于手艺人生活的手艺。向往精美的传统艺术品的人们,也应该透过那层绘着精美图案的灯笼纸,去看在灯笼背后隐现的手艺人的生活。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