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金华新闻
云南民工子弟永康十年磨砺成才
他的故事不仅励志,还彰显出这座城市的温度
2016-06-28 15:24:59来源: 金华新闻网

  这几天,对于永康一中高三毕业生黄陶和家人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而这一切都缘于近日公布的高考成绩——黄陶以706分的总分夺得金华市高考文科第一名。一时间,社会的赞誉和荣誉的光环,让这个在永康打工的普通家庭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聚光灯下,黄陶这位腼腆的少年从最初的些许局促,慢慢开始适应“高考状元”这个新的角色。浮华背后,人们更想知道的是,这位出身贫寒的彝族少年,成长过程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励志故事。

  异地求学

  云南留守儿童永康寻梦

  云南省镇雄县五德镇比旧村,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偏远小山村,9岁以前的黄陶就生活在这里。陪伴他的,除了爷爷奶奶,还有同是留守儿童的哥哥。

  黄陶的父母带着姐姐在永康打工,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这个大家庭。直到2006年,为了孩子们的学业,父母决定把老家的两个儿子接到永康读书。

  “老家的小学离家很远,而且几乎不怎么上课。”时隔十年,尽管对老家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但黄陶依然难忘当初得知可以到父母身边求学的兴奋。

  初到永康,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9岁的黄陶被就近安排到城北小学三年级插班。面对新的环境,这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一下子懵了——除了学业上的差距,黄陶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讲。

  “当时的确很自卑,连话都不敢讲。”黄陶说,所幸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嫌弃他,而是主动帮助他融入集体,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一个学期下来,黄陶很快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与成绩提高相比,对黄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自信心的提升。“一段时间下来,我完全没有了最初的自卑心理,没有觉得自己是外来民工子女而低人一头,并且信心十足地去竞选班长。”黄陶说。

  初显峥嵘

  中考名列乡下初中第一

  几年的小学时光一晃而过,黄陶升入了位于永康乡下的清溪初中。黄陶说,入学时还闹了一段小插曲,多亏能干的姐姐出面帮他“摆平”。

  由于户口簿上的年龄填写有误,清溪初中将黄陶列为“超龄”学生,不能录取。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入学难题,黄陶一筹莫展。父母忙于一家人的生计,无暇顾及孩子们读书的事情。这时,在永康荷园中学读高中的姐姐站了出来。这个懂事明理的女孩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重任。她带着弟弟四处奔走,最终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将黄陶的真实年龄予以纠正,并顺利入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姐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黄陶说,从那时候起,他就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庭分忧。

  初中三年,黄陶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3年中考前夕,信心十足的黄陶参加了永康一中的自主招生考试,没想到却意外落选。“因为考前上铺两个同学太兴奋,聊天聊到后半夜,弄得我也没休息好。”黄陶开玩笑说,也正是这次考试的失利,让他更加坚定了一定要为自己“正名”的决心。

  随后的中考,黄陶集中精力正常发挥,考出了594分的高分,位居永康乡下初中第一名。当年,他以高出分数线10分的成绩被永康一中录取,这也是该校有史以来录取的首位外省籍民工子弟。

  异地高考

  一次改变命运的“新政”

  事实上,黄陶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永康一中学习,除了中考成绩优异外,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当年浙江省开始实施的“异地高考”新政。

  浙江省“异地高考”新政策规定,从2013年起,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要通过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或符合浙江省流入地初中升高中条件,进入浙江省高中学校,从高一连续读到高三,中间不中断(因故经批准同意休学的除外),取得高中学习经历和学籍,并且符合浙江省高考报名的其他条件,可以就地报名参加高考;这些随迁子女的高考报名时间和办法与本省籍考生相同;在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时,与浙江省户籍学生享受同样政策待遇。

  “作为‘异地高考’新政策实施后首批受益者,黄陶无疑是幸运的。”黄陶的班主任黄大足告诉记者,2006年,永康一中一位江西籍女生成绩非常好,但鉴于当时的高考政策,高一没结束就不得不离校回原籍就读。“后来听说这位女生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黄大足说。

  而对于“异地高考”,黄陶有着更深切的体会。黄陶的姐姐当年在永康荷园中学读完高中,按照当时的政策,只能回云南老家参加高考。由于两地高中教材和高考内容大不相同,结果只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

  “按照姐姐的成绩,如果当年能够留在浙江参加高考,结果可能会更好。”黄陶说,浙江省“异地高考”新政策的实施,无疑给了自己一次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

  暖流涌动

  成才路上关爱同行

  高考结束后,黄陶抽空回了一趟云南老家。大山深处这个名叫比旧的小村,儿时的玩伴已所剩无几。“和我同龄的伙伴,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少数年长一点留在村里的甚至已经结婚生子。”黄陶说,这次回乡最大的感受,除了更加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外,就是感谢“第二故乡”永康用无私的关爱,让自己成为了“幸运儿”。

  “高一新生报到时,黄陶是哥哥陪着来的,两个孩子站在一边沉默不语,显得很无助。”提起三年前第一次见到黄陶的情景,班主任黄大足仍记忆犹新。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结果一查这个学生分数很高;我问他怎么还不报到,他说我没有钱……”黄大足说,在随后的详谈中,才知道黄陶的姐姐在云南邵通师专读书,全家仅靠母亲一人每月2000多元的打工收入支撑。尽管他和哥哥两人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补贴家用,但1800元的学费对于这个困难家庭来说仍是个“天文数字”。

  “这样的好苗子一定要呵护。”黄大足说,针对黄陶的实际困难,永康一中迅速启动救助程序,按照有关政策免除学费。永康市慈善总会得知情况后,会同永康市流管局,为黄陶发放了6000元的助学款。

  更为暖心的是,永康一位爱心人士通过结对帮扶,承担了黄陶高中三年的生活费用。“这位阿姨资助了我三年,但从未谋面,阿姨说我能够取得好成绩就是对她最大的回报。”说到这位好心人,乐观的黄陶眼眶有些湿润,“这几天我一定要去当面感谢这位阿姨,告诉她我没有辜负她的期望。”

  作为民工子弟的杰出代表,黄陶表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永康这座“温暖之城”的关爱。今后,他将尽其所能帮助包括民工子弟在内的困难群体,以一颗感恩的心和更大的作为向这座城市致敬。

  责任编辑:傅颖川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