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国内新闻
中国重大出生缺陷防治研究5年内有望取得突破
2016-10-11 08:59:31来源: 中国新闻网

  国家重点专项研究“中国人群重大出生缺陷的成因、机制与早期干预”今天在上海正式启动,先期900万元启动资金已到位。这标志着针对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脑积水、神经管缺陷和智力缺陷等主要缺陷疾病的关键病因、发病环节、如何早期干预等研究,5年内有望取得重要突破,我国重大出生缺陷防治研究协作网也将建立。

  这项研究由国家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复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等全国六大著名优势团队共同参与。

  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介绍,出生缺陷是指出生前已存在、出生时或出生后数年内可发现的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严重的出生缺陷可在生命早期即致死或致残。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在现有的8000多万残疾人中,70%是由于出生缺陷所致。目前,我国出生缺陷率依然呈上升趋势,每年新增约90万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脑积水、神经管缺陷和智力缺陷等是我国五大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疾病,严重危害我国出生人口健康和人口素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尤其是在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治疗将会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将该项目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该项目执行期限为5年,至2021年6月结束。 据记者了解,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出生缺陷成因复杂,与环境、遗传等有重大关联,但中国人群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的环境和母体致畸因素及致病机制是什么?不良环境和遗传变异是如何协同发挥致畸作用的?能否获得一批可早期预测出生缺陷发生风险的临床指标、生物标志物和遗传位点,建立疾病预警模型?能否在孕前、围受孕期、产前和新生儿期对常见出生缺陷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预警和早期干预?这四大难题长期困扰着我国临床专家,并渴望有破解之策。

  据悉,该项目将针对我国五大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疾病的关键科学问题和转化应用需求,分别从外环境、内环境、表观遗传、遗传、分子标志物验证、预防与干预进行研究,共设置六大课题,即通过对环境因素、母体因素、表观遗传和遗传变异等四方面研究,确认引起上述重大出生缺陷疾病的重要内外环境致畸因素、表观遗传异常模式和遗传变异种类。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人群验证,阐明上述各种因素的致畸机制,遴选出可用于出生缺陷风险评估和预警的临床指标、表观遗传标志物和遗传变异位点等;评估和确认众多环境因子和遗传变异的致畸权重,明确这些因素致畸的分子机制及其互作致畸的因果关系,进而检验针对关键病因和发病环节进行人群干预的实效,最终为我国常见重大出生缺陷提出全链条式的防控路径和干预策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

  黄国英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具体目标是,确认关键的外部环境致畸物,力争发现3至5种外部环境致畸物,制备出相应的致畸动物模型,阐明其致畸机制,建立环境危险因素信息和临床预警体系;确认关键的内部环境致畸物,力争发现3至5种母体内环境致畸因素,并在发育早期寻找出营养环境敏感的标志物;从DNA等三方面明确不良内外环境对胎儿及患儿的影响程度及分子机制,确定8至10种能够用于疾病预警和干预的表观遗传分子靶点;建立上述中国人群五种常见出生缺陷致病遗传变异数据库,从基因突变等方面确定8至10种可用于疾病预警和干预的遗传变异因素,明确致病机制;构建出生缺陷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建立有示范意义的出生缺陷分子筛查、检测和诊断平台,提出早期诊断优化方案;对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措施进行评价,确认胎儿、新生儿期重大结构畸形实施手术矫治的效果,了解遗传代谢病药物和食物治疗的效果,提出全方位综合干预策略、措施和示范模式;该项目力争申请15项以上发明专利、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论文80篇以上;培养硕士研究生84人,博士研究生71人,博士后17人。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