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老兵陶琮巧:抗美援朝值得一生铭记
2016-11-16 10:03:10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程玲仙 文/摄

  18岁从军,19岁上朝鲜战场,职责为炮兵,发射大炮与敌人作战,在战场上用生命立下两次三等功,他就是塘雅镇黄古塘村的抗美援朝老兵陶琮巧。如今,老人虽然年逾80岁,但年轻时入朝作战的战斗岁月依然在他脑海里萦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入朝作战是我一生中最自豪的事。”讲起战争中动人心魄的经历,老人感慨万千,“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场战争。”

  

  十八岁好男儿应召入伍

  陶琮巧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幼家贫,家中有兄弟姐妹多人。当时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一家人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他哥哥成家后便自立门户,由于父母年事已高,抚养弟弟妹妹的家庭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年仅14岁的陶琮巧身上。为了生计,少年时期的陶琮巧成天放牛割草、砍柴挑担,奔波劳累,承担养家重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百废待兴、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向全国青年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全国上下热情澎湃,青年参军的热情很高。陶琮巧的父母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支持儿子入伍。1951年年底,在父母的支持下,凭着一股爱国热情,18岁的陶琮巧应召入伍。

  1952年年初,陶琮巧在邻里乡亲的欢送下,乘坐火车到宁波参加军事训练,成为21军61师341团的一名战士。“除了基础体能训练,我们还要训练游泳,有时一天24个小时都泡在海里,训练十分严格。”陶琮巧说,好在他5岁时便学会了游泳,时常和同伴在村中池塘比赛,因此,对他来说游泳训练难度并不是很大。之后,经过一系列训练与考核,陶琮巧成为了一名炮兵。

  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

  1953年,朝鲜局势持续紧张,陶琮巧所在的部队受命奔赴朝鲜。当时,部队从宁波出发,乘车几经辗转、日夜兼程,来到了鸭绿江边的临江地区。“我们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走上战场的。”时隔六十余年,老人依然坚定地说道。据老人回忆,当时在中朝边境,敌军飞机轮番轰炸,炮火连天,作战环境异常艰苦。“由于白天美军的飞机优势明显,对我军十分不利,因此我们都是夜间行军。”陶琮巧说,“趁着夜色,部队徒步进入朝鲜境内,一边是运送粮食等物资的车辆,一边是我们,一旦发现敌军飞机,汽车的大灯便要关闭。”

  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夏季反击战,所有部队向敌人发动了猛烈攻击。历次多次战役战斗经验的积累,志愿军炮兵变得更加成熟,在战场上发挥了愈来愈大的突击威力,已经能够以强大的火力密度及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杀伤力。“迅速、准确、突然、猛烈,我们巧妙利用战术,协同作战,把突然而集中的火力适时运用到重要和关键的时机和目标上。”老人回忆道,由于一些作战区域地形特殊,大炮无法用车辆拉过去,他就和战友把大炮抬过去。

  不过,由于敌军的装备是飞机、坦克等,武装悬殊,战争异常激烈。战斗中,陶琮巧的连长在敌机轰炸中壮烈牺牲,他的左眼也被炮弹碎片割伤,现在这块伤疤依然清晰可见。亲眼看到连长牺牲在自己的面前,陶琮巧悲痛欲绝,心中燃起熊熊的仇恨怒火。“杀,为连长报仇!”当时,陶琮巧的心里只有这一个念头,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简单包扎后,他负伤继续战斗。因为这件事,他荣立三等功。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这场反击战最终取得胜利。

  艰难下山取水再立一功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中、美三国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从7月27日晚10时起,一切敌对行动完全停止。

  战后,由于种种原因,部队没有立刻回国,陶琮巧和战友们一直待在一座山上,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极大的困难。“最主要的是没有饭吃,没有水喝。”老人说,1个班7个人,每个人轮流挑一天水,从山上到山下,来回挑一趟水要花费4个多小时。“上山时,我们不敢挺直腰板,只能贴近地面背着水爬上山,要不然一不小心,不但水撒出去,而且有可能人都滚下山。”水的宝贵可想而知,也就是这两桶水每天供1个班使用,因此除了饮用外,日常用水更是节约。“一盆水每个人轮流洗脸,洗好脸了大家再轮流洗脚。”老人回忆道。

  将近5个月的时间里,陶琮巧和战友们都过着这样的日子。尽管取水艰辛,但是热心的陶琮巧时常帮生病不方便下山的战友顶班挑水。由于表现优异,他再次荣立三等功。

  后来,陶琮巧所在的部队回国,他们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悼念牺牲的战友。“我只能在墓碑上看到他们的名字,他们都长眠在了异国他乡。”谈到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友,老人眼睛红了,泛起了泪光。

  风雨沧桑后安度晚年

  回国后,陶琮巧由于表现优秀,被送往重庆学习。1958年,经部队批准,入伍后第一次回到家乡看望双亲,同时与妻子蒋翠婵完婚。

  之后,陶琮巧又回到重庆学习。1961年,他回到部队驻地——太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从一名战士到排长再到连长,最后到营长,1975年脱下军装复员回乡,过起了平凡的生活,一直在金华造漆厂工作直至退休。

  从枪林弹雨中走来,老人心胸豁达,无论面临怎样困难的人生,他都能积极面对,善待一切。如今,步入耄耋之年,老人身体还算硬朗,每天早起外出散步,喜欢看报纸,关注国家局势。不过,由于战争时经常使用大炮,他的听力受到影响,尤其到晚年愈发严重。但老人说:“今年我都84岁了,组织很关心我,儿女们也孝顺,我很知足。”

  采访结束时,老人让妻子到房间拿出了一个陈旧的粗布袋子,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包裹在里面的几枚纪念章,捧在手上端详抚摸,仿佛透过纪念章,又回到了60多年前与战友们奋战一线的激情岁月。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