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邢世樟:只身寻村史 独笔记春秋
2016-12-12 14:43:35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张晓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加入出走大军。他们远离了土地的同时,对自己的村庄也越来越陌生。因为没有村志,很多村庄的故事就那么消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看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历史被年轻一代慢慢遗忘,金东区源东乡邢村的邢世樟坐不住了,他要记录下发生在邢村的珍贵信息。4年间,邢世樟遍访村民、查阅材料、实地考证,以一己之力自费修村志,用手中的笔记录村庄的变迁,挽救他心中的村落文化。

  务农多年难舍文字情

  对于邢世樟的名字,记者并不陌生,因为编辑部经常能收到他的投稿。次数多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邢师傅”。邢师傅爱写文章,人也健谈,我们的谈话就从他的爱好开始。

  “我是1962年出生的,我们这代人中普通农家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很少,这也是我一生的大遗憾。”邢世樟说起自己的经历不无惋惜,但是很快又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也算幸运,虽然读不了大学,但是能一直上完高中,而且成绩不错,特别是语文成绩。“我记得初中升高中那年,我现场写的中考作文后来被登在了《金华日报》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印象深刻。”他高兴地回忆,这次刊登让他对于写作信心倍增,“之后我就经常向报社、杂志投稿。虽然能够登出来的很少,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对写作的兴趣。”邢世樟说,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他经常把父母给他的生活费省下一部分买书。“那时候能买到的书很少,我主要买的是两类书,一类是唐诗宋词,另一类就是能指导我如何更好地写文章的教材。现在我家里还有整套的唐诗宋词,没事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翻翻。”他说。

  高中毕业后,邢世樟开始像普通农家孩子那样,在家务农。“每天都忙着种田、学手艺挣钱,没时间也没心思再去写文章投稿。”邢世樟说,虽然如此,但是爱好没有丢,邻居们有空的时候喜欢打牌、搓麻将,而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喜欢看书、写文章,“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后半辈子要完成两件事,一是能把这些年自己看到的村里发生的故事写成一本小说,另一件是给村里写村志。”他说。

  欲以村志留住村庄之根

  一本小说、一部村志,2013年,邢世樟开始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只是先完成哪一件好呢?他跟一位要好的朋友说起了这个事。“他说,你就先写村志吧,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能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我们村,知道村子的历史。”邢世樟说,他觉得朋友的话很有道理,而且也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族。

  “往上数几代,清朝那会儿,我们家也算是大户人家,家里出过太学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进修的生员)、秀才,家里条件也很好。”邢世樟说,至今村子里的老人口中还流传着关于他曾祖父的故事。当时有一兰溪人王乙(化名)因为家里穷,出来乞讨,来到他们村时,老人觉得他到处乞讨也不是个事儿,就把他留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自食其力。后来王乙想回家,邢世樟的曾祖父送了他一点银子就爽快地答应了。“过了几年,有一天村里人来说有个人晕在村口凉亭里,看样子很像王乙,我太公就赶紧叫人去把他抬回来,什么也不问只给他看病,让他休息,直到他去世,因为找不到他家里人就把他安葬在了我们村里。”邢世樟向记者转述着他从村里老人那听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邢世樟的感触很深,他觉得自己的曾祖父受过在当时比较高级的教育,做到了《论语》里说的“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现在很多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却非常缺少这样的品行,“他们只想着怎么样让自己过得更好,怎么样多挣钱,别人生活得怎么样他们才不管。”邢世樟叹了口气说,当他收集到的关于祖先的事情越多,就越有世风日下之感。他觉得如果年轻一辈能知道祖上这些美德故事,一定能见贤思齐,“所以,我要修我们村的村志,特别是要把这些美德故事搜集、记录下来,让年轻人知道这些历史,知道应该怎么做人,知道自己的根是怎么样的。”他说。

  一己之力手写村志

  说干就干,邢世樟开始《邢村村志》的撰写工作。一叠纸、一支笔、一个水杯,他开始了寻史之路。但这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是一名油漆工,为了既不影响生活,又能尽早完成村志的编写,有活的时候,他照样外出干活,而晚上一回到家,他就开始整理村里能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村里现成的资料很少,基本上都要靠我自己去问、去查,但还是非常有限。”邢世樟说,村里能了解到的一手资料整理好后,他就开始到区、市两级档案馆去查找相关文献。然而,他的寻史工作很快又陷入僵局,“我们只是一个小村子,能查到的资料本来就很有限,就算找到了,里边记录的也可能只是几句话,最多一两段话。”邢世樟回忆。

  正当他为资料无处可寻而苦恼的时候,有人送来了一个信息。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告诉他上海档案馆有邢氏的族谱,可能会有线索。邢世樟赶紧定了车票去上海档案馆。“档案馆工作人员知道以后很支持我,帮我找资料让我记录,我担心影响他们工作,也为了节省时间,所以都带着午餐进去找资料。”邢世樟回忆。就这样,几个馒头、一个水杯,他在上海档案馆一坐就是一天。

  东奔西跑四年后,邢世樟的《邢村村志》初稿,即手写稿完工了。省、市图书馆和档案馆,市、区方志办都对此非常感兴趣,表示了收藏意向。“但是,你看我这些都是手写的,用的纸也不一样,这样不是很好。”邢世樟翻着眼前的那些信头纸、A4纸、学生作业本,不好意思地说,“也是想省点钱,不知道写了多少字,就是想先把那些故事记下来。”他说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把这些手写稿变成电子稿印出来,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责任编辑:杨悦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