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9月28日作为分水岭,澧浦镇琐园村在前后呈现出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9月28日之前,琐园还掩映在万亩绿林中,稍显安静。尽管作为古村落及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小有名气,但农村依然是农村,一切都还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行。去年,琐园成为“海外名校学子走进琐园古村落”活动第一季的主办地,一下子声名远扬,变身为国际化旅游研学圣地。9月28日,作为旅游特色村试营业后,琐园让我们看到了开发旅游业所带来的巨大效应,既有村庄整体魅力的提升,也有村民致富产业的激活,更有原本根深蒂固老旧观念的彻底革新。把琐园称为一种现象,毫不为过。
古老村庄催生新引力
琐园村的村民们早已养成了早起打扫卫生的习惯,这得益于垃圾分类,还有美丽家庭创建。等到一切收拾便当,村子开始渐渐热闹起来,游客的脚步声也开始紧密起来,古村琐园由此开始了它一天的忙碌。琐园对于外界的印象,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严氏宗祠、两面厅、旌节牌坊、女祠等古建筑,一个是纯农事的体验,如打年糕、磨豆浆等。为了开发旅游,村里又新添了许多现代新景,如非洲馆、风情街等。历史的文化积淀,与现代的时尚元素,在这里实现了完美混搭。
自去年6月开展了“海外名校学子走进琐园古村落”活动,琐园村开始走进百姓视野,知名度越来越高。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区旅游局与琐园村联合举办了“琐园·非洲文化风情节”,7天内共接待游客3.7万人次,创下新高;今年正月初一,琐园村首届“新春联欢会”又吸引了1万多名游客,春节期间旅游收入达112万元。
进入2016年,琐园村的旅游业态更加丰富,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率先办起了“家+”模式,并与各大旅行社进行项目合作,努力将琐园“家+”模式与周边景点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为了让村子真正变成一个景区,我们从4月份开始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并对村里的步行街进行改造,电线下埋,并开工建设青琐街引水工程。”村支书严红星说,在区旅游局和澧浦镇等多方指导下,村口景观、国际馆、非遗馆、旅游公厕、场馆业态布置等各项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经过半年多的再建设、再升级,9月28日,琐园村精心妆点,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眼前。年画馆里采用3D投影技术设置了木桥荷花鱼池,非洲馆有休闲咖啡馆,欧洲馆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多肉植物……琐园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十一”期间,该村吸引游客8.31万人次,同比增长112.97%,古老村庄正式踏上了旅游发展的康庄大道。
古老产业催生新活力
琐园的美食如今已经小有名气,而这些美食,并非台湾口味,也无东南亚风情,是地地道道的琐园村民的小吃。沿着村中的主游览路线一路走,生姜糖、现打的年糕和麻糍、现磨的豆浆和刚点好的豆腐,隔一小段路就有,没等手里的小吃吃完,又到了另一摊前,一路“逛吃逛吃”让游客们大呼过瘾。
每天天刚亮,“亨会豆腐坊”掌柜严跃进便开始忙活了,生火、磨豆子、煮豆浆、做豆腐,准备好开门迎客。早在琐园通过AAA级景区创建初验时,许多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就纷纷回乡,乘此东风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严跃进便是其中一员。由于石磨豆浆项目够“土”,成了不少游客来这里旅游的必玩项目,很快就名声大振。“这一年来,我接待了许多外国学子,还有来自天津、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的游客,不少城里的客人喜欢吃我做的豆腐,还专程从市区开车过来买。”严跃进说,经营豆腐坊也给他带来了丰厚收益,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营业额达到千元以上,比在外打工挣得钱多得多。
年糕坊位于豆腐坊以西50米,糯米蒸气特有的香味,牢牢占据了游客们的味蕾。负责人严福虎告诉记者,琐园过去家家户户打年糕,这几年数量有所减少,但琐园兴起的旅游业让他们重操旧业。“有个游客尝了刚打好的热年糕,直说这趟来得值。”严福虎说,打年糕蕴藏着一代人的记忆,农耕文化与美食密不可分,让游客通过传统美食体会到当年丰收后物质充裕的那种快乐,这种体验绝对超值。
除了本土小吃,卖生姜糖、编草鞋、做手工麻糍、制作铜钱八卦、剪纸等民俗体验项目都成了香饽饽,在带给游客难忘体验的同时,圆了村民家门口的致富梦。据了解,琐园目前还在收集传统小吃的种类和做法,计划把青琐街打造成一条美食文化精品街,同时将村上祖传手艺的故事传说编纂入琐园导游词,给游客带来更立体的古村游体验。
古老思维催生新动力
村庄成为景区,村民发家致富,琐园今日的繁荣,既有区镇两级的精心指导与培育,更有村民思想观念的解放与进步。
近年来,琐园通过美丽乡村精品村的持续创建,通过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通过美丽家庭等工作的持续创建,村民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提升,村民的参与热情得到了激发,村民的行为习惯有了质的改变。现在的琐园,无论你何时前往,村里的道路都是干净整洁的,村里的百姓都是热情好客的。让村庄环境保持美丽,成为了每个琐园人的行动自觉。
更令人可喜的是,通过发展旅游,村民的眼界更加开阔,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自去年6月份开展“海外名校学子走进琐园古村落”活动后,越来越多的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特别是“家+”模式几乎风靡了全村。村民严根月说,原来自己就在家里做来料加工,挣的钱只够贴补家用,现在开起了“家+”民宿,人忙碌了,生活充实了,腰包也鼓了。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一座以旅游开发为主体,兼顾苗木种植、特种养殖等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