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美丽乡村
“农二代”接过父辈接力棒 携手打造家庭农场2.0
金东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新路子
2017-01-18 10:45:50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周建福 文/摄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家庭农场正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区多家家庭农场,发现一些“农二代”已经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运用新思维打造出了家庭农场2.0版。或许,从他们经历的自我变革、发展壮大中,能折射出我区现代农业的特色化、市场化转型之路。

  

  精耕细作,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腊月寒风料峭,源东乡蟠桃园家庭农场的50多亩小山坡上,农场主吴经济正忙着将菜籽饼埋到地里,为来年的好收成做准备。4000多棵蟠桃树,是他家的“命根子”,来不得半点马虎。

  农场里有一块告示牌,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各品种桃子的成熟时间。记者看到,这4000多棵桃树分成8个品种,最早成熟的是5月中下旬可采摘的“春红”“春蜜”,最晚成熟的是“金秋红蜜”,每年9月20日前后成熟。

  吴经济大半生都在和水果打交道,曾做过水果批发生意,也是种植大户。2009年,他承包了村里的两片山林,其中50余亩地种蟠桃,另外50多亩种柑橘。说起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吴经济特别自豪,因为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众所周知,源东乡以大白桃、大红桃闻名。有道是“物以稀为贵”,种的人多了,价格自然也上不去。“最大最甜的大白桃每公斤也只能卖10元,我得种别人没有的。”吴经济回忆道。于是,承包山林后,他花了1万多元钱从西北农科院引进了8个品种的蟠桃。经过3年试种,桃树开始挂果,结果只有两种蟠桃适宜源东乡的气候、土壤条件,其余6种蟠桃果实均开裂。吴经济一咬牙,把这6种蟠桃树全砍了,又从江苏等地引进了6个新品种。在此期间,他远赴河北、山东等地学习育种、改良、田间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运用到自己的蟠桃树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蟠桃树开始大面积挂果。由于人无他有,蟠桃一公斤卖到了50元,而且还供不应求。

  正是这一年,吴经济在外打拼的儿子吴凯程辞去工作回家帮忙。吴凯程坦言,虽然自己是“农二代”,但田间地头的活儿并不擅长。于是父子俩商定,父亲负责管理种植,儿子则负责宣传、销售等事宜。当年,吴凯程便向区里申请注册了蟠桃园家庭农场;2015年,他全国各地跑,拓展新市场;2016年,他相继开出淘宝店和微店,把自家产的蟠桃卖到了广东、山东、上海等地。

  “小崽子还算有点用。”吴经济微微颔首。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家的蟠桃不愁卖,但以往都要请货车进山往外运,成本高、损耗大。儿子通过“互联网+”给蟠桃插上了翅膀,不仅价格高、损耗小,物流成本也降低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成本包括土地承包费、有机肥、农药、人工费等开支,成本在12万元左右。前年仅蟠桃一项便为其带来40多万元收入,加上柑橘10多万元,以及农家乐等收入,全部算起来毛利达到50多万元,这在全区的家庭农场中算得上凤毛麟角。吴经济说:“家庭农场就是现代农业的小细胞。未来,我不打算扩大规模,就精耕细作,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独门秘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平山家庭农场位于曹宅镇岩后村的小山岗上,上百亩枇杷林鲜有黄叶。眼下虽然不是枇杷成熟期,但农场主黄旭东和其子黄奕峰仍然在大棚里低头干活。原来,枇杷花开,他们正采摘挑拣,准备炒制枇杷花茶。据介绍,这茶一公斤能卖到两万元。

  “我们是把掉地上的财富重新捡起来。”黄旭东说。2014年,他听人说枇杷花茶功效神奇,市场价格高得惊人,就让儿子上网查资料,随后到宁海枇杷种植基地取经。可现场只看到一台烘焙机,没人愿意示范加工。怎么办?还是上网找办法。一家人摘花、挑拣,像炒制土茶那样开始制作起花茶。2015年,黄旭东终于炒制出两公斤枇杷花茶,喝过的人都说好。2016年,黄旭东雇了不少工人采摘枇杷花,还购买了一台烘焙机,年产量也提高到8公斤。“10公斤枇杷花,只能制成1公斤茶,一名成年人一天只能采摘6—8两枇杷花,所以茶的价格高。”黄旭东告诉记者,对于枇杷花茶这一衍生产品,他打算走高端路线。最近,黄奕峰已经着手订制礼品罐,一罐装30克枇杷花茶,定价900元。据估算,若是“开足马力”,百亩枇杷林每年可炒制枇杷花茶25公斤,仅此一项就可获利50万元。

  别看黄旭东把枇杷说得头头是道,10年前,他还是一名货车司机。“两个儿子都长大了,跑运输支撑不了一个家庭。”他说。2008年,已至不惑之年的黄旭东承包下原曹宅镇平山农场,开始了二次创业。头两年,种植柑橘赔了本。2010年,他把目光盯在了市场售价较高的白枇杷上。在他看来,枇杷树寿命长,“不用管都能活”,一劳永逸。

  入门没多久,黄旭东发现自己只对了一半。他说,枇杷不容易管理,因为施肥方法不对,枇杷树就可能“只长个子不长肉”,不仅果形差、味道差,而且随着树长高采摘成本也提高。黄旭东潜心研究,并到各地学习取经,采用微量元素与化肥调节的办法,让枇杷树把力气用在开花结果上,把树高控制在2.5米—3米,也降低了采摘成本。去年,枇杷林亩产达1000公斤,每公斤售价100元。除去成本,仅白枇杷采摘、销售,就给他带来80多万元收益。据了解,目前平山家庭农场成熟可挂果的枇杷树只占一半,随着时间推移,未来效益会更高。此外,每年出售枇杷苗也给黄旭东带来10多万元收入。

  29岁的黄奕峰接触枇杷种植才一年时间,他的新思路新想法却给黄旭东带来很大帮助。“普通白枇杷10颗就重达1斤,而我采摘过最大的一颗白枇杷重107克。为什么不把大个的枇杷挑拣出来,分级销售呢?”在黄奕峰的提议下,平山家庭农场的白枇杷销售开始走分级包装、分级定价之路,同时通过微店销售,还赢得了上海、杭州等地不少新客户的青睐。

  不仅如此,黄奕峰进行市场调研后还发现,10月是枇杷的断档期。如果自家的的枇杷能延长储存期,5月采摘枇杷,10月投放市场,那么就能填补这个空白。为此,他专门联系了江苏一所高校的科研专家进行保鲜试验,目前他家的枇杷保鲜期已达3个月。“我看好这项新尝试。”黄奕峰说服父亲,提前投资8万元建了一座冷库,最大储存量达10吨。采访末了,黄旭东指着与枇杷林相邻的另一座山头,告诉记者:“我现在是越干越有信心,打算把那里也承包下来,做大枇杷产业。未来我的销售重心将放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本地以采摘游为主。”

  记者手记

  推进家庭农场发展任重道远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让生产者盲目追随市场价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而是要形成稳定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品牌,在农产品结构上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农业的生产能力不一定在当年完全释放出来,而是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农业组织问题,其组织基础之一就是家庭农场。

  虽然我区已经涌现不少家庭农场,但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然有不少障碍。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滞后、融资瓶颈亟待打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等方面。在土地流转方面,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土地流转及监管机制不完备,这削弱了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而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合同条款不完备,也导致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流转土地不敢有太多投入。在资金瓶颈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贷款困难、手续繁杂、隐性费用高等问题,其果园、蔬菜大棚、大型农机具、生产服务用房等资产作为抵质押品,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可。在农业保险方面,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和险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

  笔者认为,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首先要加大家庭农场扶持政策,补贴资金要向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其次,金融机构应加速金融服务创新,可采用信用等级、资产抵押、农业担保等新型贷款方式,解决融资难题。三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从而稳定流转规模,使农场主能够放心投入生产与经营。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