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外媒看金东
【农民日报8月4日刊文】为啥这里没苍蝇?
2017-08-04 15:54:19来源: 农民日报 记者 朱海洋
       “我们这,基本没苍蝇。”进村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六角塘村的村支书楼根洪拍着胸膛介绍。言语间,自信满满。记者决定夜宿村里,一则看看是否属实,二则探探底气何来。
       在金东,六角塘算得上“明星村”,去年全国垃圾分类现场会时,这里是首个考察点。看完后,人人竖起了大拇指。这不到了今年,来村里学习的考察团就有600多批。
       到了村里一转,记者发现,果然不同凡响。尽管各家房子造得普普通通,但房前屋后,清一色地整洁无比。村里马路上,难觅一只塑料袋。即便偶尔有个烟蒂,有团纸巾,看见的村民也会自觉弯腰捡起。而这种干净绝非表面文章,就算随便走进一条小胡同,同样如此。
       最难能可贵的是,家家门口有两只垃圾桶,绿色装“可烂”,蓝色装“不可烂”。城里推动多年都难以奏效的垃圾分类,在农村可落地吗?记者沿路翻看了十多只垃圾桶,分类情况令人惊讶。
       不过,这种好习惯在六角塘,其实时间也并不长。过去垃圾怎么收?楼根洪告诉记者,村头有个垃圾场,什么都往里面丢,保洁员负责将这些“大杂烩”打包后,统一运到镇里,再由乡镇转运到垃圾集中处理站。“那个垃圾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只要天气一热,简直臭气熏天,苍蝇叮满。”
       2014年,金东区全面推广农村垃圾分类,提出“两次四分法”。简单说,就是让农户在家按“会烂”、“不会烂”对垃圾初次分类,再由村里聘请的保洁员上门收集,会烂的就地堆肥,不会烂的再分可卖、不可卖,前者交给供销社,后者按原来模式填埋或焚烧。
       听听是不难,关键农民最怕烦。如同许多村,起初在六角塘,也是反对声一片:城里都搞不好,农民岂能分得清?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分类工作自然难以推进,效果可想而知。怎么办?楼根洪准备先从大环境入手。
       一直以来,村里到处可见的杂物堆,是个“老大难”:像造完房子,沙土堆、废砖瓦舍不得丢;像很少派上用场的柴草堆,依然盘踞房前屋后;还有些人家散养鸡鸭,经常引发矛盾……统一思想后,村里决定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首先就从大扫除开始。       两个月内,村干部带动清扫垃圾,竟一下扫出了2000车。紧接着,村里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对村口进行景观提升,又建了个停车场,中心池塘边则造了六角亭、曲桥等,每家门前还添了花坛,由相应农户自行包干打理。一下,六角塘就换了新颜,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为了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六角塘还想出了不少好法子:首先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书记、主任、村监会主任领着党员带头干,每位党员再联系负责六七户人家,先把妇女动员起来;其次设立荣辱榜,每月各评三家先进和落后,上墙公示;第三,在村口设置巨大的笑脸墙,对每年分类最好的家庭进行表扬,户主还能享受免费旅游;最后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如果某家屡教不改,将不能享受村里各种福利。
       “一开始确实有点不习惯,但时间长了,发现并没啥技术,习惯就好。”村民胡金素正出门倒垃圾。她说,在自家厨房,也有两只桶,剩菜剩饭、西瓜皮、玉米棒等丢一只,其它生活垃圾丢另一只。在村里散步,一位妇女还向记者展示了专门的垃圾分类微信群,100多位成员经常在群内讨论分类知识。
       64岁的严志进是六角塘村的垃圾分拣员。到底各家分类如何?第二天清晨五点,记者跟着老严收垃圾,发现330户人家,几乎情况都非常好。“村民前端分得好,我的任务就可轻不少。”老严总结认为,之所以有如此大改观,关键就在村民从“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
       采访中,记者问不少村民“垃圾分类后,带来啥好处”。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苍蝇、蚊子少了许多”,“为了更加健康”,“村庄整洁后,名气都变大,我们也有面子”,“大家素质普遍提高,增强了集体意识”……
       86岁的独居老人贾香玉还说了个小细节:有位三岁小孩丢纸巾,发现放错垃圾桶后,重新又拣回去。这样的例子在六角塘不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少年,甚至从不搭手干家务的“大老爷们”,人人都自觉垃圾分类,就连参观游客也入乡随俗。
       “而这些,就是六角塘村没苍蝇的原因。”楼根洪揭秘道。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