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城里难觅的补鞋铺子
——澧浦老街系列报道之二
2018-01-31 09:57:14来源: 今日金东 ◎黄紫依/文 傅颖川/摄

  再探老街,目光被角落里一个小小的补鞋铺吸引。一台油得发黑发亮的机器,几把各异的工具,一个满头银发的补鞋匠,静静地坐在路边,低头专注地磨着、擦着……


  她叫黄大花,是这条老街上唯一的补鞋匠了。岁月待她温柔,73岁的她,不仅耳聪目明,精神还很饱满。她用左手拿起一只鞋,另一只手操作着补鞋机,认真地开始补起来。正在修补的小鞋,也许那是客户最珍爱的鞋子,藏着宝贵的记忆,只是由于年岁的磨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在黄奶奶的用心修补下,约莫2分钟,鞋子上的破洞就被缝好了。黄奶奶说,她补鞋技术是自学的。“年轻的时候,在田里干农活。70年代的时候,分田到户了,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便多了。”

  于是,她琢磨着找个副业补贴家用。在那个年代,补鞋是非常流行的行当,老街上至少有5、6个补鞋摊。“那时候的人吃不饱穿不暖,有一双像样的鞋多么不容易,鞋穿破了就补,补了继续穿。”她赶上了潮流,购置了机器开始她的补鞋生涯。在那个油条卖3分钱的年代,补鞋上的一个洞是2分钱。一天下来,收入虽不多。在农闲的日子里,补贴家用倒也够用了。

  后来,黄奶奶渐渐老了,干不动农活的她,便依靠补鞋维持收入。现在,老街上的其他鞋匠要么去了,要么看不清了,只有她一个人,还守着补鞋机,缝缝补补过着日子。来补鞋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现在的年轻人,鞋穿坏了就扔,穿旧了就换,哪里会想到来小摊上补鞋呢?”


  的确,只有经历过苦日子的人,才会将鞋视珍宝。他们的习惯,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他们的习惯,也化成了黄奶奶收入的来源。

  这会儿,来了一街坊,想要让黄奶奶帮她自制的鞋底和鞋面,用机器缝起来。黄奶奶拿过细细地看了看,摇了摇头又摆了摆手。

  “这还是不要缝了吧,你看这鞋面和鞋底,都不相衬,缝起来肯定不实用,也不好看。”她有自己的审美和业务水平要求。

  她说,做不好的生意不如不做,宁可不赚这一两块钱。对了,现在,她缝补一个洞,收费是1块钱。一天做下来,大约可以赚10元钱。

  在黄奶奶补鞋机的一角,我们看见了一串日期。那是2013年1月14日,这台机器的购置时间。补鞋机每几年就要换一次,丈夫会帮她将日期记在机器上。40多年下来,大概换了有10几台。“这是我老伴在世的时候帮我写的。3年前,他走了,留下我一人。”

  她摸着日期的手顿了顿,也许,她的思绪飘回了从前那儿有繁华的老街、年轻的丈夫和幸福的她……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