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锁园有一对夫妇做的藕粉顺滑得很
2018-01-31 09:57:00来源: 今日金东 ◎盛瀚潇/文 傅颖川/摄

  澧浦镇锁园村55岁的范艳娇是做藕粉的行家。她说:“吃进嘴里需不需要吧唧几下,是衡量一碗藕粉好不好的标志。”她的藕粉不仅不用嚼,而且顺滑得很,兜起一调羹塞进嘴里,藕糊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滑溜一圈便自顾自地往喉咙里顺去,刚起的甜味似有似无;拿捏不住,便忍不住端起碗再吸溜一大口,“咕咚咕咚”,那叫一个畅快。

  细细想来,有些味道,天生就属于高级。

  范艳娇提到自己丈夫时,总是笑盈盈地说他是个“老苦力”,做了一辈子的烧窑师傅,现在又做起藕粉来,闲也闲不住。“我生病住院的时候,他还在泥塘里挖藕。”

  丈夫严思林只是挠头笑笑,他说他喜欢挖藕的那种自由。其实,他把挖来的藕全都换成了最好的药给妻子治疗。住院开销大,范艳娇心疼费用,执意要回家,而丈夫却说:“等你痊愈了我再来接你回家,没钱了,我可以回去挖藕。”

  这份心意,范艳娇小心翼翼地揣着、品着,淡淡地和我们分享着。

  中午,我们来到荷塘边,严师傅正在泥塘里忙活着,弯着腰,喘着气。见他双脚一立稳,手便向泥潭中探去,双臂没入了七八十公分,用力一捥,拉上来的只有一团淤泥,看来是掏空了。随即,他晃动身子拔出右腿,往前迈出一步,弯腰又探了一次,这回,看见了一节藕尖。“黄莲藕,新藕口感松脆,老藕粉嫩,藕段粗大,用来炖骨头、磨藕粉是最好的选择。为了保证藕的质量,我们连夏天的莲蓬都不摘。”严师傅拿着一节刚“出土”的黄莲藕跟我们介绍,“相较于机器挖藕,人工挖的更新鲜,吃多少挖多少,最重要的是没有机油味影响口感,就是腰累了一点。”

  4个多小时之后,严师傅挑着200多斤的鲜藕爬上岸,把两筐藕倒进小溪,拿布条一刷,淤泥瞬间落去,一个个跟变脸似的,没一会儿,白色的藕段就尽显无疑,好一个“出淤泥而不染”!

  天黑之前,严师傅挑起分好洗净的藕段,准备回家。见丈夫回来,范艳娇迎了上去,接过丈夫肩上的藕筐,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藕粉,休息片刻之后,夫妻俩又忙活了起来。

  碾磨机哄哄地转动着,下午刚挖的鲜藕此时已经变成了一盆盆的藕浆,接下来要准备过滤杂质了。“这过滤可有讲究了!首先要把藕浆用麻袋装着放在水里浸泡一晚上,再把水挤出,然后再加水进行第二遍过滤,之后进行第三遍,第四遍……最起码要过滤上6遍。而且布袋上面的线孔非常小,比用来做豆腐的纱布孔还小!这样的布袋要套3层!”我们听着诧异:“如此繁琐的步骤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藕粉的纯净度和爽滑感!”范艳娇认真地说。


  经过过滤的藕浆聚成了小小的一团,200斤的鲜藕只能做成20斤的藕粉,这的确是一个辛苦活。范艳娇拿着刀把团子片成一小片一小片,动作有点像下刀削面。片完之后铺开晾晒一天,藕粉就做成了。兜起一小勺放在碗里,用凉水化开,然后冲入热水,粉色的藕糊便“嘭”地一下蹭了出来,晶莹剔透,然后撒上细红糖,接下来就可以尽情享受这爽滑热乎的滋味了。

  “记得小时候我妈也做藕粉,我压根没想着要学,可是到头来我还是做回了这辛苦活。”范艳娇无奈地笑笑,“但是现在想来好像也没那么糟糕,因为老公陪着我。”说着她脸上泛起一层暖意。

  如范艳娇所说,生活不易,但好在有亲人陪伴。那么,既然打不赢生活,就做碗热气腾腾的藕粉抚慰亲人吧!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