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外媒看金东
【金华日报3月26日专版】在希望的田野上 唱响金东“乡村振兴”之歌
2018-03-26 09:54:06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日报记者 楼盼 掌上金东客户端记者楼盼 戴翠雯 周江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唱响金东“乡村振兴”之歌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在金东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青山滴翠、绿水潺潺,大片桃花正盛开,游人沉浸在一幅“桃花开满三月天,繁花似锦又一春”的醉美画卷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已在金东区开花结果。
       去年以来,金东区以“拆治归整”为抓手,以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区为突破口,推进村庄单点整治向全域美丽提升,加快建设“点上出精品、线上是风景、面上可示范”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区域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金东区将围绕“全面提升美丽环境、全面振兴农村产业、全面兴盛乡村文化、全面强化乡村治理、全面提高百姓收入、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等方面下功夫,继续唱响“乡村振兴”的金东之歌。
       A 立足特色布局 提升产业发展
       白墙灰瓦、网格花窗、荷塘小池、桥街相连,这是澧浦镇琐园村留给游客的美丽印象。从一个普通村庄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它实现了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转化,迄今已吸引游客8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160余万元,实现村民增收增幅超20%。
       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说,近几年琐园村陆续打造两面厅非遗体验馆、怀德堂年画馆、务本堂研学馆、红色主题教育馆、鲁兵儿童文化馆等一系列展馆,同时配套了游客接待中心、公厕、旅游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村庄旅游产业越发兴盛。
       借旅游产业发展的东风,村民们纷纷叫卖自产农副产品。村民应生跃在家门口做起了烤饼生意,每天有上百元的收入,最多时一天收入近千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一年,金东区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大景区、大花园建设的要求,持续加大全域化旅游发展力度,把一个个村庄变成游客能旅游、爱旅游的目的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国家A级旅游景区、特色旅游村、精品采摘园为主要载体,以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大格局。
       江东镇雅金村拥有大面积的草莓种植基地和桑果种植基地,水果采摘远近闻名。自从雅金村开始走农旅融合的道路,村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我们村庄一年到头游客不断,春天采桑葚、冬天摘草莓,其他季节里,万亩果蔬园是周末采摘游的热门场所,江边还有一条‘蔬果香堤’,每天清晨、傍晚都有很多人来此休闲健步走。”村民林志成说,“以前草莓销售难,售价也不高,现在坐在家中等游客上门采摘,就能把草莓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去。”
       像琐园、雅金这样的村庄,在金东区并不少见。去年以来,该区按照“田园景区化、景村一体化、旅游全域化”的思路,制定了“六个一”建设标准,立足特色布局,突出标准标配,因村制宜经营管理,推进“万村景区化”工作。塘雅镇竹村建设百亩竹园、农家庭院,澧浦镇湖北村建起腌菜文化园,澧浦镇蒲塘村计划打造以古民居建筑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江东镇雅金村借助蔬果采摘兴起旅游热……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10个省A级景区村庄,12个省AA级景区村庄,4个省AAA级景区村庄,6个国家AAA级景区村庄。去年,金东区共接待游客60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15%、44.28%,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此外,金东区因地制宜盘活现有资产,发展村级物业;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利用区位优势,主推联建物业;整合国有资源,创新经营机制等举措,壮大村级经济,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澧浦镇宋宅村利用本村老校舍建设霉干菜加工基地,采取“农户+基地+协会”的经营模式,预计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源东乡丁阳岭村通过建设林区道路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使村集体土地租金收入得到10倍以上的增长,260亩山林(桃山)从2015年的租金5000元/年提高到目前的7万元/年。到今年年底,该区将全面消除267个(其中金义都市新区60个,赤松镇29个)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
       B “拆治归整”发力 营造宜居家园
       “我嫁到这里十几年了,村里的变化数去年最大。”多湖街道厅上村荷花塘旁,村民盛阿姨高兴地说,“真没想到,美丽乡村一下子建到了自家门口,村庄一日一变化!。”
       与盛阿姨一样,要是在一年前很多村民都不敢相信,自己生活的环境会是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象。作为多湖“十里荷花长廊”的重要节点村,厅上村七口池塘曾经水质恶劣,周边环境“脏乱差”。去年年初,厅上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湖塘清淤,不仅完成了水质提升,还完成了曲桥、护栏、岸边挡墙建设以及水系激活等工作。目前,厅上村有多个湖塘种上了成片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与村民生活融为一体。
       生态宜居,是每个村民对生活环境的最大梦想。在岭下镇后溪村,饭后绕村散步已成为村民的新习惯。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村庄,近年来先后掀起以消灭垃圾河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八无”村创建,村庄迎来一次又一次华丽蜕变。如今,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有小景点,盆盆罐罐、花花草草,别具风情。现在,岭下镇以后溪古村落保护为主题,整合山水资源搞起了乡村旅游。村里的百亩波斯菊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新建的梯田向日葵在花季里更是游人如织。农闲时,走出家门的村民三五成群,在坡阳老街感受青砖黛瓦的古韵,在八仙溪畔欣赏水天一色的美景,还有的想办法做起了生意。
       发生在金东农村的这种嬗变,与金东区委、区政府全力推进“拆治归整”有着必然联系。去年,该区在市里“三个标配”基础上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新“八有八无”创建目标,每月开展“十佳村”“十差村”评选。目前,该区90%以上村庄创建为无违建示范村,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66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整治4620户,赤膊墙整治7982户、320万平方米,创建美丽庭院1.2万户,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改造项目76个。
       在此基础上,金东区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据统计,去年该区共建成精品村95个、秀美村91个、洁美村206个,创建覆盖面达77.2%。其中,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传统古村落13个、历史文化村落8个,实施散落古建筑修复项目18个,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经典。规划建设诗歌桃源、蔬果香堤、古村游学等6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沿线79个村全部按精品村标准打造,沿区域主干道的26个村都按秀美村标准建设。实施“百里生态绿道”建设工程,东阳江、武义江两江休闲绿道全线贯通,建成覆盖全区的绿道网,让盆景变风景,变一处美为处处美。
       C 文化礼堂为媒 浸润乡风文明
       走进江东镇六角塘村,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鹅卵石堆砌的花坛景观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绿色盆栽,房前屋后很整洁。很多村民不仅在自己村做好垃圾分类,出门后也会自觉做好文明劝导工作。“倡导文明行为,做文明人”的理念不知不觉间已在大家的心里扎根。
       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六角塘村村民观念的改变,不仅是环境在改变人,更与金东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文化引导密不可分,而文化礼堂就是重要载体。
       曹宅镇杜宅村拥有金东区最大的文化礼堂,灯光、音响、桌椅等设施齐全,并建有特色民俗文化展厅、积道讲堂、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村里的文化礼堂经常有文艺表演,不少节目涵盖了村规民约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内容,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而且受益良多。”村民杜根富说。
       杜宅村文化礼堂不远处还有一片笑脸墙,每天晚饭后,村民杜友仁喜欢散步到笑脸墙前。他家被评上“美丽家庭”示范户,全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感”被定格在了笑脸墙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这样才配得上这个荣誉。”杜友仁说。事实上,很多村民闲暇时都会不自觉地去看看笑脸墙,每个人都有一种荣誉感,提醒自己要做“最美丽”“最文明”的人。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金东区坚持以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以文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举办了施光南音乐节、艾青诗歌节、海外名校学子走进古村落、乡村绿道马拉松赛等活动,以“诗歌文化”串联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农村文化礼堂入选全国2017年民生示范工程。
       D 党建红色引领 社会治理高效
       为了让有效治理涵盖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环境整治、安全管理等各领域和环节,金东区通过“四个平台”建设,推出“红色网格”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等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自主性,促使广大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
       前不久,在东孝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施村村民项先生与李女士前来办理生育登记手续。原先拿到生育登记服务单需要5个工作日,现在如果材料齐全,当天就能办结。目前,该区各乡镇(街道)已实现“四个平台”全覆盖,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并进一步理顺指挥室、平台和全科网格之间的工作关系,实行扁平化管理,很好发挥了指挥体系的“大脑”作用。
       在“四个平台”建设中,红色网格员好比移动“探头”。小到一家一户的卫生,大到安全隐患、村集体经济发展等,红色网格员都会上传到“四个平台”,指挥中心会按线指派任务、处理事件。不久前,岭下镇岭四村网格员朱广君来到新明塘附近,发现村中车乱停、畜禽粪便遍地、绿化杂乱,群众意见很大,他便用“平安通”手机拍下3张照片上传到“四个平台”。岭下集镇办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马上到现场查看,研究整改措施。如今,新明塘附近脏乱不再,焕然一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停车场。
       在金东区,几乎每个村都有一部“治村宝典”——村规民约。自2015年开始,金东区就启动了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工作。为提高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合法性、广泛性、针对性和操作性,该区充分征求民意,突出合法性审核,创新推出“五步法”,让农村自治走向新的高度。该区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员联系户制度,利用党员学习日、活动日,组织全体党员投身治水拆违、环境整治、庭院建设等,引导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E 因地制宜创业 实现农民增收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根本。如何让农民实现“致富梦”?近年来,金东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江东镇十八里村临近江东区块,随着江东区块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古婺窑火”“白马实业”等企业纷纷入驻,外来务工人数大幅度增长,从而催生了“房东经济”。村民汤素芳家中的5层楼房租出去3层(9间房)。每间房设备齐全,月租金400元至500元不等,每年租金收入可达5万元。像她这样的村民大有人在,十八里村130户村民中现有七八十户当上了房东。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村里还新开了不少餐饮店、超市。
       如果说十八里村实现富裕是金东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红利,那么传统产业一样能成为村民致富的“香饽饽”。曹宅镇大黄村是远近闻名的金华酥饼专业村,培育出了黄家春莲、苏香、黄仕兄弟等众多知名品牌,年产值达6000万元。“以前大黄村是个穷村,农民生活处于温饱线。”该村村干部说,近年来大黄村通过深入挖掘酥饼文化,加强酥饼产业培育,进一步做大酥饼产业,村子实现了完美蜕变。村里洋房林立、设施齐全,村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小小酥饼,让越来越多的大黄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同样也让农民赚得盆满钵满。塘雅镇前溪边村村民黄少玉依靠栽植热带水果青枣,预计可实现亩产收入近3万元;源东乡王安村果农施鸣峰依靠种植新品种柑橘,每年实现亩产收入1.5万元。随着金东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内的曹宅大佛寺、源东桃花源、澧浦积道山等景区游客逐年递增,在政府引导下,当地村民通过开农家乐、秀农家活、卖农家货等途径,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让家乡变美,让日子变富,让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这个广大农民的梦想,正在金东大地逐渐变为现实。

编辑:胡城璐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