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社会民生
在金东,殡葬方式将迎来二次改革
2018-04-11 15:23:13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王特桑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入葬方式,受传统观念影响,买墓地仍是主要做法之一。然而,用地日趋紧缺已是不争事实。这些年,一种既节约土地、又尊重传统习俗的建设骨灰堂做法成为一种新发展趋势。以公园等设计来美化绿化骨灰堂、以艺术的建筑形态来进行公共陵园的保护,建立起人与自然、城市与园林等和谐的生态环境,实现安葬由“入土”到“入室”的转变,是殡葬方式的第二次改革。这在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的情况下,既减轻了村民负担,更节约了土地资源,体现生态环保新观念。

  节约土地资源力推骨灰堂建设

  近年来,金东区推行公墓安葬改革,有效遏制了乱埋乱葬现象,也带动了“青山白化”治理。但随着金东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推进,如何更有效地集约用地,推行更节约空间的安葬方式成为当务之急的一件民生实事。

  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通过走访调研、听取民意、立足实际,今年金东区决定全面推行骨灰堂建设。各相关部门通过前期到永康、兰溪等地实地调研了解骨灰堂建设方式、运行模式等内容。

  小小骨灰堂,大大民生事。为什么要建骨灰堂?有什么好处?“两笔账”一算就一目了然。一笔是“生态账”。一口坟墓直接占地近5平方米,加上道路等附属设施,占地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100座就是1000平方米。公墓陵园用地十几亩,建成墓穴几千穴。看似青山连绵,但长此以往,子孙后代是否还能拥有这片绿色?答案是否定的。而骨灰堂是可以永久使用的,按照规划容积率来计算,每个骨灰盒仅占地0.2平方米。这样可以实现土地的最大节约化利用,节省的土地可用作土地流转,造福的还是百姓。

  还有一笔是“经济账”。当前,不少农村地区丧事依旧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一场丧事基本要持续3天左右,每天帮办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一场葬礼下来,要花好几万元,人力财力全浪费到讲排场上。一旦骨灰盒存放在“骨灰堂”里,流程简化、丧事简办,经济压力也将减轻不少。

  可满足乡镇内20年殡葬需求

  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其中一大重点就是变骨灰“入土”为“入室”——建设骨灰堂。接下来,各乡镇(街道)将统筹规划新建或改扩建生态墓区,满足乡镇区域内20年以上的使用周期,墓区建设以骨灰堂为主,设置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样式,配套建设管理服务用房、停车场、景观点等设施,按照生态墓区的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骨灰堂建设工作已经在塘雅镇、曹宅镇、多湖街道首先开展,目前,已经完成骨灰堂建设选址工作,塘雅镇选址在施塘头村,曹宅镇选址在潘村、多湖街道选址在新屋村,每座骨灰堂最少有骨灰存放格位3000个以上,预计年底完成建设。”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民政局将加强与区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协调,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尽快启动建设。

  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行绿色殡葬,金东区还将制定出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采取生态安葬的个人和相关乡镇给予奖励、补贴,加大财政资金对深化殡葬改革管理工作的投入,更好地推动该项工作。

  移风易俗是关键

  殡葬改革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但移风易俗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建设“骨灰堂”,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转变群众传统丧葬习俗,树立“厚养薄葬”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今年以来,随着全区全域禁燃的推进,鲜花祭奠先祖已经是常态,清明节期间,全区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市民思想的转变。

  塘雅镇、曹宅镇、多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乡镇(街道)干部已经到村里开展工作,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从前期走村入户情况看,多数村民已经意识到节地生态安葬是大势所趋,群众对骨灰堂这一新型安葬模式接受度也比较高。

  殡葬改革之路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宣传和推动。从殡葬改革的启动开始,宣传发动就要同时展开。据介绍,接下来,区民政局将联合各个乡镇(街道)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将利用新媒体、农村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向百姓宣传建设“骨灰堂”能够节约用地、节约费用、简化丧葬程序等好处,让百姓从心底明白建“骨灰堂”的好处,从而真正接纳这一改革。

编辑:胡城璐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