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外媒看金东
【金华日报4月20日专版】金东筑强工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04-20 11:20:39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日报记者 楼盼 记者 黄飞亚

  


  在4月3日举行的全市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金东区的4个工业项目榜上有名,总投资超过40亿元。诸多重大工业项目落户金东,让金东推动高质量发展更有了底气。日前,金东区出台了《“优资源、强平台、促发展”集中攻坚活动实施方案》,把“打造一批工业发展平台”列为攻坚的首要任务,提出要通过打造2个重点工业平台、实施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建设5个小微企业园等举措来实现。号角已然吹响,马蹄声越发密集。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金东多家正在建设施工中的企业,不论是“大块头”还是“小而精”的企业主,都说“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整天围着自己转,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我们有信心把企业做强,助推金东高质量发展”。江东区块工业平台建设蹄疾步稳

  江东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园是金东打造工业平台的主阵地之一。4月10日上午,记者在园区内的浙江爱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项目现场看到,工地已完成土地平整,一辆辆卡车将土方外运,工人们正在搭建临时建设用房。“现在我们手握‘滴滴’的1万台订单,可产能跟不上,只能干着急。真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一点,早一点建成厂房投产。”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叶夏丹说。

  爱特新能源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系统集成匹配和整车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结构、工艺技术、新材料应用和新商业模式方面进行系统创新、自主研发,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2014年首批车辆投入市场以来,已有超过3000辆新能源车投入运营,合作整车厂有长安、东风日产、众泰汽车等。

  “金东区政策很好,服务到位。去年我公司决定将年产10万台新能源汽车车身及零部件生产项目落户金东。”叶夏丹指着工地说,金东区划给“爱特新能源”一块面积达361.782亩的“宝地”,东临金丽温高速公路G25出入口,西接金华市二环东路,南沿330国道,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政府工作人员服务非常到位,顺利的话,最快10月份能实现首台整车下线,3年内达到10万台的产能。”

  走进浙江好易点智能家居有限公司项目现场,一台台塔吊挥舞着铁臂,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我们这个项目是全市首个‘标准地+承诺制’改革项目,赶上了好时机。”施工负责人孙潮华告诉记者,项目从土地摘牌到进场施工,只用了两个月时间,而传统模式至少要耗时半年。“现在项目一期1号2号厂房正在打地基,预计本月25日完成,9月30日竣工。项目二期预定6月开工,明年5月完成。”

  据了解,“好易点”是以智能电动晾衣机为主营产品的科技型企业,目前已在全国建立线下300多个城市1000多家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大江南北。“近三年来,公司销售收入增幅均在80%以上,2016年销售收入8653万元;2017年度总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新厂区建成后,公司必将迎来质的飞跃。”该公司总经理金荣星说。

  江东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指挥部规划建设组组长傅晓军介绍,江东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园以“一心三区”拉开建设框架。首期规划用地3000亩,4平方公里缓坡资源预留发展空间。江东区块以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产业,以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绿色建筑小镇为目标定位,将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性新型产业集聚区。目前,江东区块已入驻企业37家,其中规上企业19家。过去一年,江东区块发展形势喜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8.7%,以此带动乡镇财政总收入增长69.5%,首次突破1亿元。

  据了解,金东打造的另一个重要工业平台是位于塘雅的中车小镇,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中车小镇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以维保基地、轻轨站建设为依托,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集创意研发、智能制造、休闲旅游、文化展示、生态宜居为一体,实现产城新融合。工业园区“二次开发”让人眼前一亮

  客观地说,金东工业经济长期以来最大短板是产业层次不高、企业“低小散”,既缺乏发展新动能,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又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瓶颈日益突出、存量空间较为有限的情况下,谋划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变得尤为重要。由此,金东区以智能制造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通过园区的“二次开发”破除土地资源瓶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沿着新330国道进入岭下境内,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岭下工业园区。如今岭下已经摆脱了工业落后的标签,整个工业园区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绿化环境、基础设施等都有了较大提升。这是金东区实施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后的一个缩影。

  2017年,岭下镇在化解工业园区遗留问题上下了不少功夫,围绕空间、产业、形象、效益提升目标,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破除僵尸企业、开展二次招商等举措,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园区雨污管网给水工程、园区控规修编、绿化提档改造、道路路网框架等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长期遗留的园区征地政策处理问题也已得到了有效解决。德瑞特、金标等4家僵尸企业得到有效整治,盘活企业用地57亩,关停“低小散”企业4家。

  “公司在有关专家的技术力量支持下,改进现有锅炉制造技术,成功研发出回转式干化、热解碳化窑,已经从传统的锅炉制造成功转型成为高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产的产品还受到许多国外客户的青睐。”浙江金锅锅炉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刚入驻该园区的浙江金锅锅炉有限公司为金东制造向高端发展和“绿色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

  为了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开发”,曹宅镇也在不断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去年9月中旬,科技孵化园项目在曹宅镇东工业功能区正式落地,这一项目的实施既盘活了现有的闲置资源,也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曹宅镇党委书记方拥军表示:“通过土地收回、规划设计条件调整再出让,较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挖掘土地潜力,缓解了曹宅镇众多小微企业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也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增收、资源集约、环境改善等多赢局面。”以科技孵化园的建设为契机,曹宅镇的周边经济发展带动了起来,同时淘汰了一部分安全、环保等资格初审不合格的企业,为园区的“二次开发”提供了新的动力。

  除此之外,塘雅等工业区块也在不断转型发展。通过小微企业园的建设,精准划分功能区块、产业定位,加强统筹协调、打破乡镇藩篱,统一招商引资、安排项目,引导产业链平台的整合发展,改变金东区经济总量小、产业规模小、发展格局小的现状,实现园区的“二次开发”。

  新的一年,金东区将以落实“工业强区”为战略目标实施工业园区“二次开发”,计划完成区本级低效土地再开发32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00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00亩,力争亩均税收提高12%以上。 小微企业园建设由点到面实现突破

  重视“大块头”,也关注“小而精”,是金东区振兴工业经济一以贯之的做法。《金东区“优资源、强平台、促发展”集中攻坚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科学布局,明确标准,创新方式,多元投资,加快建设,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规模发展、提升发展。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谋划建设1个小微企业园,全区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推动入园企业80家,完成“小升规”30家以上。鼓励在现有工业园区内通过土地空间挖潜、采用工业地产模式开发建设小微企业园区。

  4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曹宅镇东工业功能区的科技孵化园,其中一期5幢标准厂房已经结顶,厂房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另外9幢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本月可完成主体建设,6月企业可入驻。

  据了解,科技孵化园项目于去年9月中旬正式开工建设,规划用地127亩,其中108亩正在开发建设中,可建标准化厂房39幢,并保留了原地块的1栋宿舍楼和1栋食堂,可供800余人住宿和1200余人同时用餐。每栋标准化厂房只用于办公,避免出现“三合一”厂房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园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3.4万平方米,保留原有“恒飞电工”的宿舍楼和食堂1.25万平方米,竣工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同时可解决30多家小微企业用地问题,新增2000至4000人就业,将为曹宅镇工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通过实行标准厂房招商模式,由投资方先行完成园区内厂房、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出租给小微企业,可缓解曹宅镇众多小微企业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也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增收、资源集约、环境改善的多赢局面。”项目负责人说。

  曹宅镇常务副镇长丁金勇说,曹宅科技孵化园作为市区首宗实行“统一建设、分幢转让”的工业地产开发项目,2017年9月动工建设至今,已重点引进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35家,这35家企业里计划三年之内都要达到规上企业。”

  作为金华城区的东大门、金东的开发前沿,东孝街道有着特殊的使命。为了让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有平台创业创新,根据区政府新一轮规划,街道今年将着重培育2个小微企业园,整合金东工业园区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其中1个小微企业园占地42.36亩,总投资为1.3亿元,地下室工程已完成2/3,预计年底能完成整个园区建设。”东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志阳介绍,有了小微企业园,企业会更加规范。

  “不去招商引资,就没有大项目、大企业的进驻,就没有新的动能,就引进不了高品质的学校和医院。不去项目攻坚,就没有大的投入,没有产业发展,没有发展平台。不发展工业、不注重科技,经济总量就不会做大做强,产业层次就不会提升,财政税收和民生投入的持续增长就无法保障。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金东区委书记程天云表示,推进金东高质量发展,重点和关键还是靠引进一批项目、推进一批项目、投用一批项目。特别是要发展好工业经济、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为经济转型提供强力支撑,为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保障,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强劲动能。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