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金东骄傲
张根芳:金华地方文化的三十年追溯之旅
2018-05-09 10:06:24来源: 今日金东 黄紫依/文 盛瀚潇/摄 口述人 张根芳

  

  金东有一学者,致力于研究金华地方文化30年,他叫张根芳。带着好奇与憧憬,我们来到了张根芳家做客,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张根芳与地方文化的渊源,得从清代学者张作楠说起。张根芳出生于张作楠的故乡曹宅镇龙山村。张作楠是清代著名天文学家,家藏万卷书,又曾出版多本著作。奇怪的是,村里关于张作楠的记载,实在是少之又少,更别说留下的书籍,连家谱都被毁得差不多了。对此,他深感遗憾。

  上世纪80年代,偶然一回,张根芳在县档案馆的《光绪金华县志》中找到了一些文字材料,才知道张作楠有哪些著作、在哪些地方做过官。仿佛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驱使着他前行。张根芳决意要到这些地方去寻找张作楠的著作及资料,衢州、丽水、徐州、淮安、常州……这些年,他一步步地追随着张作楠的足迹。他找到了《翠微山房遗诗》《翠微山房数学》《梅簃随笔》《北麓诗课》等有关张作楠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编写了《张作楠评传》《张作楠年谱》等,为他人研究张作楠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实,在2001年以前,张根芳并没有把全部的重心转移都到研究地方文化上。他心态的转变,缘起几位外国人的刺激。2001年,几名日本学者来到金华,收集金华民间故事。张根芳作为把金华话翻译成普通话的翻译,全程陪同。日本学者在曹宅镇村子里待了3天,与老人们交谈,用笔录、录音、录像的形式把民间故事带回国。这样的一来一去,他们坚持了三年。

  看着如此用心的日本人,张根芳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本地人都不去研究的地方文化,外国人却如此上心。若干年后,等掌握这些资料的老人作古,我们岂不是要跑到日本去寻?

  于是他放下了痴迷几十年的文学,走上了搜集整理本地文史资料的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是个人的,地方文化是大众的。如果地方文化都无处可寻了,文学又有什么用。”张根芳说。

  如今,退休的张根芳拥有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他四处奔波,横跨多省,乐此不疲地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化资料,仿佛比上班时还忙,但他似乎丝毫都不觉得累。

  “我现在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是发自内心的追求,所以不管多辛苦都会一直做下去。在我看来,内心的力量比外在的任何力量都要强大,这股力量一直引导着我,推动着我前进。”

  环顾他不到十平方米的的书房,收集的文史资料、古书堆满柜;电脑屏亮着,刚键入的文字还在闪烁;手边一张地图,因他翻阅多年而泛了黄。多年来,就是在这小小的天地间,张根芳整理、研究、创作,出版了《金华古言话》《金华道情(三册)》《金东家谱史料》《佛手的文化与历史》等重要地方名家著作文献,又编辑出版了张作楠编著的《补宋潜溪唐仲友补传》《豫立轩集》等,前后总共编辑出版四十余种书。

  张根芳慷慨地把自己编写的书送人、送图书馆。来他家做客的学者、大学教授,走的时候,拎走的书都是以捆计。“这些书经他人之手,可以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传播得更远,毕竟传承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张根芳笑笑说,“人生有限,把书留给后人,说不定他们看到书的时候还能想起我。”

  其实,在张根芳身上,我们还能见到先辈张作楠的影子。张作楠在56岁辞职后,隐居在乡下20多年,一心演算他的天文历法,编订师友的诗文以及地方上的文献,自得其乐。而张根芳,数十年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收集整理,不求回报,不正是那份执着与淡泊的最完美诠释么?

  相关链接

  张作楠,字公颖,又字让之,号丹村。清嘉庆十三年进士,历官处州府教授,江苏桃源、阳湖知县,太仓直隶州知州,徐州知府。是金华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历学家,是清嘉庆年间“北麓诗社”的重要成员。

  张作楠一生著作甚丰,先后陆陆续续编著《翠微山房数学》《四书同异》《乡党述注》《翠微山房遗诗》《梅簃随笔》《书事存稿》等。

  民国元年(1912)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新字典》中载:“星名但载二十八宿,其所列中星,皆依张作楠之中星表推算递加,其与民国纪元之中星不差分秒。”

  在常州天宁寺,至今还保存着张作楠当年结合中西天文学研究成果制作的地平式日晷及子午式日晷各一个。

编辑:胡城璐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