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大堰河论诗”主题沙龙在金东举行
诗人和网络作家共话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创作
2018-05-30 10:24:52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朱纯/文 邵勤旦/摄

  5月28日上午,“大堰河论诗”主题沙龙在江东镇古婺窑火博物馆举行。诗人、网络作家和金东本土诗人齐聚一堂,畅谈新时代下的诗歌与“互联网+”。这个聚会为文学、写作爱好者营造了一个思索的时空,探讨新媒介语境下的诗歌。想了解诗歌以及诗歌之外的文学,在这里你都会有所收获。

  聚会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孙晓娅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有《鲜衣怒马少年心》等知名小说的网络作家李云龙共同主持。活动一开始,著名诗人于坚就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诗歌与城市性格的观点。“诗必须是‘看见’,而且是自己看见”“文学领域,能够与这个图象时代抗衡的,最终将只剩下文学最核心的东西——诗”“新诗是散文化的,艾青的诗达到了新诗的一个高峰”……于坚从艾青的诗歌说开去,生动地阐释了一个城市对诗歌的影响,让在场听众频频点头。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主题沙龙。诗人、网络作家在蒲团上盘腿而坐,听着古典的音乐,他们在袅袅的茶香里走进深邃的文学世界。“创作诗歌,我不爱用电脑,必须用铅笔或者钢笔,绝对不用圆珠笔,文字需要反复推敲和雕琢,我觉得诗歌写作是要有仪式感的,也许这与诗歌背后古老的记忆有关。”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高级编审唐晓渡首先发言。中国文联第十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臧思佳是“85后”青年诗人代表,她也习惯于用小刀削好的铅笔写作诗歌,她说:“笔尖的粗细和长度也会影响创作感受。”

  对于这一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阿越”则表示,他更习惯于电脑写作。“打字的时候是思维发散的一个过程,我在打字过程中能看到接下来一整页的剧情。最低标准,我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往高了说,我希望做一个最好的说话家。”

  诗歌是历久弥新的,而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比重越来越大。河南文学院驻院作家“蓝蓝”有感而发:“文化和创作手段的多元化有助于文化的生态平衡。诗歌和网络文学并不是对立的,我也曾连续两晚看网络小说,还为小说专门写了一首小诗。”

  在现场,大家围绕写作习惯和文学创作各抒己见,场面热烈。与会人员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展开对话,带来了许多真知灼见。

  最后,副区长朱茂丹与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杨牧签订了《大堰河宣言》。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