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容镇貌综合整治、居家养老金东模式、农村水环境治理、消除经济薄弱村、水系连通工程……随着省美丽乡村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一项项群众关注的惠民利民工程得以实施,金东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乱倒、污水横流、乱堆乱放等曾影响乡村形象的陋习逐渐“消失”。

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促农民增收致富
7月,正是无花果上市的好时节,东孝街道东藕塘村村民正将一筐筐无花果送往“金华市一品先葡萄专业合作社”批发销售,十多位村民依次排列,十分热闹。“目前,无花果售价多在8元/斤,按照每天至少百余斤来算,我一天的收入就有800元左右。”说到实际获得的效益,村民金土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他原先是一名菜农,种植了6亩蔬菜,靠市场上的批发、零售价获得收入,一年最多可获得6万元的收入,在同等情况下,种植无花果亩产一年至少有12万元的收入,比原先增长了一倍。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区农办的“神助攻”。
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刚种植无花果时,由于技术不过关,导致无花果树的果实出现了结果少、病虫害多等情况,收益并不理想。好在有区农办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与技术支持,才使得无花果产量呈现如此良好的生长趋势,也使得村上形成一条特色的产业链。目前,东藕塘村80%以上的村民都在种植无花果,种植面积达500多亩。优质高产的无花果大受市场群众欢迎,相继销往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村庄名气不断提升,村民们赚得盆满钵满。
这是金东区农民收入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东区致力于农民收入提升工程,将农民的经济收入视为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推动成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方式提升农民收入,同时鼓励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3045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42.7%;2018年一季度,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653元,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9.7%。
与此同时,金东区还通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农民内在素质。“通过这个职业培训可让我获益匪浅。”曹宅镇安村村民田卫仙告诉记者,自己原先在家务农,每月的收入并不理想,只够日常吃住。2015年,金东区组织的农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田卫仙作为其中之一被选中参与其中。经过了18天的培训,她正式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月嫂。“现在,我专职从事母婴工作,每月至少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呢!”田卫仙说。
像田卫仙这样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受益的人不在少数。早在2013年,金东区便实行了管培分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构承担任务的方式,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在培育过程中,金东区通过加强农民学院、农民学校培训和社会培训基地体系建设,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实训基地,健全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务工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实现用工需求、农民培训与择业就业的高效衔接,力求让培训效益最大化。
截至目前,全区共计投入培训资金900多万元。开班339个班次,受益17045人次,转移就业3170人次,实用人才培训13875人次,其中,中级培训350人次,家政(母婴)培训1300人次、其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350人次,开办农民大讲堂176期,培训12417人次。“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全区农村实际,找准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区农办党组成员徐旭升表示。

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如火如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下正值夏日,炎热的天气并不影响全区上下争创省美丽乡村示范区的热情。行走在金东乡间田野,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也如火如荼,一个个农村正旧貌换新颜。
在多湖街道厅上村,十里荷花长廊已经成为村上最美的景观。村民们最爱在河岸边纳凉、散步,兴致起来还会呼朋引伴乘船游湖。“以前村里环境可没这么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这两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村里投入大量资金,下大力气改变村庄,如今村里的生态洗衣房和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是金东样板之一。”厅上村村支书盛惠益介绍,他们村四面环水,因地制宜打造了不少特色景观,拱桥、吊桥、游步道、荷花长廊、凉亭等,现在都已经成为村民喜闻乐见的休闲场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寄托了人们对美丽家园的向往。2018年,金东区计划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目前设计工作均已完成,13个村进入招标程序,17个村已完成招投标,其中1个项目村完成80%,5个项目村完成50%。这些不断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在挖掘发扬农村特色亮点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种花草、建花坛、铺花样地砖……连日来,曹宅镇溪头村入村口,江边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清澈的流水从花海中流淌出来,时不时有村民跑过来观景,住在附近的村民更是对江边刚刚建了一半的游步道和景观公园保持着高度关注。“希望公园早日建好,一家人可以每天看见美丽的风景。”村民盛先生期盼地说。
为争创美丽乡村示范村,今年以来,溪头村积极开展村庄整治,拆违、治水、保洁,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支书陈分明说,村庄变化大,村民们心里也有了盼头,今年村两委更是鼓了足劲,美丽庭院、村庄绿化、景观打造、游步道建设……一项项工作在村民的支持下稳步推进。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建设的瓶颈和问题凸显。记者从区农办了解到,当前精品村、秀美村建设进度效果参差不齐,资料文本收集迟缓。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农民主体积极性高,但是投资能力和水平有限。
“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积极给每个村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区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持续关注各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项目村的项目进度,同时组织审计等相关人员分组进驻乡镇现场办公,服务前移,使文本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

特色农家乐为美丽乡村留客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乡村景、领略乡土文化……不知不觉间,金东乡村的农家乐悄然多了起来,游客在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同时,也在心中留下了美丽金东的痕迹。
“焦岩村建设得真好啊!”7月16日,一群来自武义的客人慕名来到江东镇焦岩村,在焦岩农家乐品尝农家美食,并沿着武义江欣赏美丽风景,村上干净整洁的环境和建好或在建的特色民宿房屋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焦岩农家乐的建成源自一场意外邂逅。三年前,游客钭利群无意间来到村上,村上的自然风光让她流连忘返,不小心错过了饭点。却不料,村上竟没有一家可以就餐的店面,钭利群失望之余不免对着村民们抱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毓广对村庄发展很有信心,认为建设农家乐大有可为。他当即留意起农家乐打造,在半年内开起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的焦岩农家乐。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推进,焦岩村一方面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另一方面腾出村庄闲置房屋,谋划建设特色民宿、酒吧、艺术馆,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成为了特色民宿村,吸引了周边不少游客慕名前来。焦岩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胡毓广说,目前店里每天接待几十位客人,周末两天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两天可以达到3000元收入。
农家乐,顾名思义,是对于城里人以及城市市场来说的。近年来,金东区各镇村在改善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多渠道为农民增收。
农家乐的出现,不仅让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城里人欣赏到乡村景色、呼吸到新鲜空气,还成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在多湖街道万景生态园,土灶烧饭成为许多游客喜爱的农家生活体验方式。凭借各种有趣的农业体验和良好的休闲环境,万景生态园去年共接待游客34.2万人次,同比增长622.1%,实现580余万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农家乐蓬勃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近些年,金东区多举措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大变样,不少乡村的停车场、农家乐等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也使游客更愿意去乡村了。6月份,曹宅镇横腊村的“山海云宿”民宿开门营业,这家集农家乐与民宿体验为一体的店受到不少游客热捧。每逢周末休闲时光,横腊村游客络绎不绝,亲子游、情侣游让横腊成为了微信朋友圈的“网红”旅游点。
随着农家乐的发展,农民的生态意识也更加自觉,农村环境也一天比一天整洁明净。近年来,横腊村进行了环境景观升级改造,种植了80亩芝樱花海,配以景观台、游步道等基础设施。村民们纷纷感慨:“村道变干净了、农家乐变精致了,大家伙儿不约而同想维护这份美丽。”

金东历史文化村落重焕生机
7月15日上午,在江东镇雅湖村十八间古建筑内,十几名工匠正对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台门进行加固修缮,并将修缮好的门雕进行安装,整个古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雅湖村是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去年换届完,村两委高度重视,将村内十几栋古建排上修复日程。目前,胡氏宗祠、明厅书房台等市级文保单位已完城修复工作,3A旅游厕所已完成建设,洗衣房、古胡路立面改造已开工,老年安置公寓已完成招标。”雅湖村村支书胡少平说,这几天他们正抓紧赶工,争取在本月底基本完成十八间古建修复工作。
据了解,雅湖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至今保留着较好的文化古建筑群。但该村和其他古村落一样,大多古建日益破败。“前年9月,该村通过村庄整治、美丽庭院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先后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绿化提档升级、居家养老中心以及古建古道修复改造、风貌冲突建筑物整修改造,使得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据了解,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仅今年明厅、十八间等古建就已吸引全国10余家媒体过来开展采风活动。
雅湖村的古建保护工程并非个例。近年来,金东区为留住古村历史原貌,保护百姓精神家园,在全市率先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共启动4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和9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项目。截至目前,前三批12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已完成验收,雅湖村古建修复项目预计将于今年12月进行工作。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文化振兴离不开古村落里的文化传承。“在这些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本着修旧如旧原则,根据各村的特点优势和历史典故,尽可能以最少、最自然的人工干预展开村庄保护利用规划。在内容、项目和标准上进行分类施策,开发了琐园研学文化、蒲塘八字门文化以及山头下‘袖珍古城’文化,确保古村保持原汁原味。当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区农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赵建斌坦言,在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过程,发现三个普遍现象:一是资金紧张,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不仅涉及建筑改造、古建修缮利用,而且涉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资金;二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古建腾空过程中发现,部分居民缺乏对古建的安全防范意识,古建内乱堆乱放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村民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意识较为淡薄,古建运维管护跟不上,专业从业人员较为紧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主导作用,在修缮和保护的同时,重在挖掘潜在价值,提炼文化内涵,促进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编辑:胡城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