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山头下袖珍古城里沈氏家风家训永流传
2018-08-01 11:18:35来源: 今日金东

  这里是傅村镇山头下村,曾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有人说,它是婺州大地唯一一部原汁原味的历史古民居实物教科书,也是一座袖珍版的城市。

  沿着村边潜溪旁的小道走进村子深处,青砖黑瓦的明清古建筑群,砾石铺设的巷陌,眼前的景致气韵生动。

  我在村里兜了几圈,穿南门,过西门,入北门,出东门,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布局颇有讲究。五道独特的村门连接着五条街巷,所有街巷一律铺设鹅卵石,道两旁是排水沟。听村民们说,只要关闭了这五道村门,整个村庄就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城堡”,外人根本无法入内。

  “我们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暗含了五行八卦。村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溪自北向南流过,东侧为慈航溪,西侧为潜溪。”说这话的,正是近80岁的村民沈伯。

  历史上,有典塘、横塘、湾塘、安塘、柑塘、思姑塘、经塘、破塘八口塘包围村庄,与“开”字形的道路和东西两条溪水形成一个“八卦图”,与兰溪诸葛八卦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各有千秋。

  我登上村中间一户在建房屋的屋顶,俯视整个古建筑群,是个长方形,果真呈“开”字形格局。

  老宅鳞次栉比,很密集。房子高低错落,炊烟袅袅时,犬吠深巷中。

  古宅虽然造得密,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但其实,房子空间比例却是巧妙,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沈伯告诉我,山头下村现存着很好的村落原始形态与结构,核心区面积2.69公顷,保存着明清古建筑28幢,其中清代24幢,民国仿西洋建筑4幢。

  沈伯兴致盎然地领我去沈氏祠堂参观,这是令沈氏后裔感到荣耀的地方。沈氏宗祠始建于嘉庆年间,距今210余年。只见宗祠气势宏伟,正门上书“沈氏宗祠”四个大字。正厅供着沈约的坐像,坐像身后头顶上有一条横匾,上书“人伦师表”,左右对联分别写着“礼尊五常成千秋人伦师表”“书著六朝为一代文坛领袖”。

  “先祖沈约是浙江湖州德清人,擅长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臣,被后人誉为历史著名宰相。”沈伯说,沈约的第31代沈永进三兄弟,在距今555年,经神仙吕洞宾指点后,从义乌迁徙到这个村子,繁衍发家。数百年来,门庭兴旺,财源广进,人才辈出。

  “沈堂旺,参与研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沈才根,参与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在沈伯眼里,村子之所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离不开自古以来的崇文重教,离不开《沈氏家训》的传承。

  走出宗祠,又来到了三益堂。山头下家风家训廉政文化馆就坐落于此。走进展馆大门,一个大型屏风伫立眼前,“勤、俭”两个大字诗意呈现,两侧的墙上张贴着《禁嫖赌略言》《双溪沈氏赋》,再往前走几步,大厅的一副对联吸引了我的目光:“一点一滴感老庄思想节俭南北西东,一饭一粟品孔孟道德耕耘春夏秋冬。”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沈氏百年家风的意蕴。

  抬眼,《沈氏家训》镌刻在三益堂最醒目处:“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村里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是关于潜溪之上的石板桥“仁寿桥”。“仁寿桥”桥下刻有“沈感卿造”字样。道光二十一年,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80岁那年,对子女表达了一个愿望,他不想举行寿宴,想把做寿的银两捐献出去造一座桥,方便乡亲过河。然而遗憾的是,沈感卿并没有等到那一天。道光二十三年,沈感卿后人凑足造桥所需银两,建造了这座石桥,完成了老人的遗愿。

  如沈伯所言,《沈氏家训》一定深深地烙印在山头下村的每一位沈约后裔心中。我想,对于沈氏族人们来说,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勤劳节俭、笃志好学的品德早已融入血液,永远流传……

  编辑:胡城璐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