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综合新闻
当诗歌遇上金东
回顾这场充满诗意的中美诗学对话
2018-09-19 00:11:12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张凯悦 徐冠莹 黄紫依

  中美诗学对话第一站在艾青故里与诗歌相遇

  9月17日,来自中国与美国的十位诗人齐聚金东,进行第二届中美诗学对话。这是诗歌领域的顶层交流,作为在中国举办的首发地,金东这片诗意土地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瞩目。

  当天上午,诗人和嘉宾们第一站走进了艾青故里傅村镇畈田蒋村,这是一座诗情流淌着的村庄。“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抱着,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正如艾青诗所写的,诗人们从“山岗伸出的手臂”下进村,迈进刻有“艾青故里”字样的石牌坊,沿着挂有艾青诗歌的露天长廊,从蒋氏宗祠、鹿鹤堂走到了艾青故居,了解著名诗人艾青的故事,观看艾青诗歌学校师生朗诵艾青的代表作品,体验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

  艾青故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五开两厢的楼房,门口立着艾青的半身雕像,雕像上的艾青,满脸沧桑却目光炯炯,嘴巴微张着,似乎正对着广场,对着河塘,对着满山的松林吟诵那惊天动地的诗歌。迈进故居的门槛,似乎走进诗的世界,客厅堂前的八仙桌上方挂着艾青晚年的半身照片,让人耳畔轰然响起诗人那震撼人心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看着,看着当年的土木家具,看着陈列着的艾青著作,看着艾青生前活动和写作的图片和资料,美国诗人库克激动地表示:“I love it!”美国诗人金咏梅也觉得畈田蒋村以及艾青故居非常有意思:“这些孩子也很勇敢,能在大家面前朗诵艾青的诗歌,他们的勇气打动了我。”

  艾青创作的诗歌大多讴歌劳动人民的生活,在艺术上形成独特风格,名扬海内外,1985年他获得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并与聂鲁达、希梅达一起被列为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美国诗人石江山自小学习中国文化,对新诗也颇有研究,他对畈田蒋村用惊艳两字来形容:“作为一个美国人来到这里,我没想到20世纪的建筑也能给人如此复古的感受;作为一名诗人来到这里,让我对中国诗歌有了不同的感受,艾青作为‘新诗’派代表,读他的诗却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影响。”或许,艾青诗歌的成功表现正是在于既能走向大众,又能走向世界。

  艾青故居对研究艾青怎样从一个普通平民成为诗坛泰斗的历程具有重要价值。诗人王光明认为,艾青故居的独特之处就是把诗人和诗作的主人公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一同纪念,对读者了解艾青有很大的帮助,让人想起很多艾青的诗,理解他创作诗歌的情境。他也对艾青故居的建设提供了一些建议:“艾青原来是画家,也曾经写过《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为什么艾青会从画家变成诗人,如果能搜集一些艾青年轻时候画的画,与艾青的文章相互印证,对我们深入了解艾青很有帮助。”

  中美诗人在金东面对面诗学对话共谈新诗

  都说,诗歌是一种世界语言,是写给灵魂相通的人看的。当天下午,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两国诗人的诗学对话在畈田蒋村开始。山脚下、碧水旁,贝内特·沃顿、王小妮、金咏梅等10位中美诗人围绕现代世界的“新诗”运动主题纷纷发言,并从此展开,畅谈中美诗歌的未来。

  对话由中国诗歌学会组织,著名文学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王光明主持,主要探讨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的诗歌在寻求现代性主题、趣味和言说方式的求新冲动。两国诗人从自身生活背景、写作的心得体会等方面共同讨论中美诗歌现状与历史,促进大国诗歌的交流互动。

  孙晓娅首先围绕诗人奥登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从歌唱无名英雄,开阔的生命意识,讽刺中的悲悯三个方面进行佐证。她说,正是杜运燮对奥登的学习,使其成为奥登诗歌在国内最大的实践者。

  劳拉·穆伦紧随其后,就杜运燮及当时的诗歌互译阐发开去,讨论了中国诗歌的运用以及中国年轻人如何玩转古典诗歌,认为创作也应多着眼于一些微小的、甚至被人认为无用的东西上,例如蚊子、跳蚤等事物。

  诗学对话中,诗人们围绕新诗,从历史语境、诗歌创作、中美诗歌的互相影响等多个维度,畅所欲言,深入研讨。“其实诗歌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中文翻译成法文,或者将英文翻译成中文,这其中有很多文字的缠绕,有文字的韵味在其中,要把文字的含义都要表现出来。”中美诗学对话发起人之一美国诗人石江山的说法让王光明非常赞同,他说:“诗歌翻译是很特殊的,也叫作译写,因为诗歌翻译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诗人王小妮说,自己写诗的时候不会特别去设计,守株待兔一样,等着它自己上门,而且会选择最先冲进脑海中的意向,因为它是第一念头。“以前写诗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现代性的问题,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过去30年、20年、10年,我们把诗歌一首一首写出来,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社会变迁的过程,一个生命的过程,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诗歌的现代性也是一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认为,在胡适的论述中,新诗被看作是新旧之战,或者说是中国文化更新、改造的一个复杂文化运动事件。在中国新诗的文化语境,中国诗人所面临的文化压力、所肩负的使命比美国诗人们要更复杂。当人们谈论新诗时,总是将新诗兴起、美学特征评价局限于语言上的变化。中国新诗之新作为一种文化事件,比其他语言的诗歌肩负的使命更复杂。

  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是因为诗歌,让两个国家的诗人可以坐下来,一起愉悦地聊天。或许这正是中美诗学对话的初衷和目的,汉语和英语、中国新诗和美国诗歌,这差异巨大的事物之间尝试对话,昭示着让人欣喜的融合。中美诗学对话是美好事物之间的一次完美相遇,它以既来自语言、又超越语言之物,以诗本身所共同追求之物为载体,实现了中美诗歌之间的绝妙对位和血脉联系。就和诗人们说的一样,中国的古代诗歌影响了美国的诗人庞德,庞德写的诗歌也影响了中国的一批诗人,这就是一个圆圈,即使隔洋相望,也彼此深深地眷顾和影响。

  当诗歌与金东共奏一曲高山流水

  9月17日晚,“金华之夜”中美诗人原创朗诵会在新城区施光南广场盛大举行,中美诗人齐聚金东,以诗为媒、以文会友,上演了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听觉盛宴。

  晚会还没开始,舞台侧面的音乐喷泉已经升起,水光潋滟、乐声相附,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让我们的思绪飘向远方。

  当晚的朗诵会在金东区少儿合唱团的合唱曲目《诗歌的故乡》中拉开帷幕。随后,首届中国(金东)艾青微诗歌大赛进行颁奖仪式,获奖者在舞台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留念。

  晚会现场,嘉宾们将金沙缓缓倒向展台,“金华之夜”被鎏金点亮。接下来,中美诗人为这台晚会奉献自己珍藏的名作。美国诗人艾莉森·艾德勒·汉芝·库克张弛有度、声情并茂的朗诵《红翅黑鹂》。中国诗人王小妮女士带来《11月里的割稻人》,让观众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一字一句掀起阵阵波澜, 美国诗人贝内特·沃顿先生带来《寂静》 、美国诗人劳拉·穆伦女士深情朗诵《鬼雾》……朗诵者用声音诠释文字的魅力,让文字插上感情的翅膀,或激情昂扬或娓娓道来,或柔声细语或铿锵有力。

  夜色中,一个个耳目一新的演绎,展现中外文化宝库的瑰丽,也折射出一座金东崭新的文化视野。艾青微诗歌大赛的获奖作品,被改编成的民谣《归》,首次演出。还有民乐合奏与舞蹈《春江花月夜》,伴随着初秋的晚风而来。观众们沉浸这在醉人的音乐中。

  舞者诗可以读,可以诵,可以唱,也可以舞。一曲《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它把金华特色的婺剧音乐与艾青先生创作于1932年的诗歌《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金华韵味。

  美好的相聚,总是舍不得散场,《爱你金东》作为压轴上场,高亢流畅、气势恢宏,将晚会的气氛带向高潮。

  这场诗歌盛宴,着实异彩纷呈。中美诗学对话,让金华离真正意义上诗歌的故乡又近了一步。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