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外媒看金东
【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9日刊登】中美诗歌的相互影响和发现
2018-10-01 15:35:59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记者 杨鸥
?

中美诗学对话
中美诗歌的相互影响和发现
       诗歌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媒介。日前在诗人艾青故里浙江金华市金东区,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美诗学对话活动举行。中美两国的诗人、学者围绕诗歌的现代性、中美两国诗歌的相互影响等话题展开对话。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文学教授石江山指出,中美两国都面临诗歌的变革,两国的诗歌相互影响,美国诗人向中国古典诗歌如李白杜甫诗歌寻找答案,中国诗歌在变革时向美国诗歌特别是意象派诗歌寻找答案。石江山表示,中国九叶派诗歌在美国也很著名,尤其是郑敏的诗歌,美国人读起来觉得很难懂,对翻译也是一个挑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从英国诗人奥登对中国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影响入手,探讨二战时期中国诗人受到的外国诗人影响,指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聚焦战争中的小人物、开阔的生命意识的获取、讽刺中的悲悯情怀这三个方面。

       美国诗人劳拉·穆伦说,中国古代诗歌影响了美国的诗歌,美国庞德等人的诗歌又影响了中国的诗歌。当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会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圆圈,诗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提供了突破限制的可能。

       中国诗人王小妮认为,诗歌的现代性是个超理论的问题,是诗人对于因循守旧持续不断的挑战。诗歌创作是个生命的过程,也是社会变迁的过程,现代性就贯穿其中。自己写诗经常不是去设计它,而是等着它来找自己。写诗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沃顿认为,现代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时期,“现代”是不断变化的,不变化就不是现代了。

       美国加州大学河岸分校创意写作教授库克是美国印第安原住民诗人,她谈到印第安语言是象形文字,与中国语言相似。印第安人在美国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主张写诗要道法自然,这也和中国诗歌相近。北京大学教授、诗人臧棣认为,中国新诗的兴起虽然受到美国诗歌运动的影响,但中国新诗的兴起被“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新诗被看做新旧之战的产物,是中国文化自我更新改造的文化运动。中国新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企图通过改造了的新的汉语表达中国人想法的变化,塑造新的人格。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英语系学者金咏梅在谈到不同语言交流中同化和异化问题时认为,诗歌是克服语言局限的途径,正如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所说,语言必须通过诗歌来理解,诗歌必须通过语言来理解。

       通过对话,中美诗人在发现更多他者的同时,也发现更多的自己。在“金华之夜”朗诵会上,中美诗人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