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人文民俗
老街里的剃头铺子,你可还光顾?
2018-10-15 09:37:27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黄紫依/文 叶帆/摄

  寒露时节的岭下镇坡阳老街,阳光依旧洒向旧门板。那只老猫转身看到来客,悠然扭头、纵然跃下,惊到了我们。抬眼,看到那个久远又熟悉的店名——人民理发店。

  “呦,老郑,今天这里真热闹。”老朱是岭三村人,今天特地来剃头刮面,见到我们,不住调侃,“哈哈,有记者来采访你啊。”说话间,老朱已经停好了那辆上了铁锈的自行车,走进了郑忠贤的理发店。

  “老朱你看看你的眉毛都这么白了。”说话的是赵小倩,60出头的她同样是这里的常客。

  “哪里能不白呢,我都多大年纪了……你看,理发店以前多少热闹,现在就这么几个人了。”

  ……

  言谈间,我们也仿佛碰到了白发老友,穿越到了那个理发店门庭若市的年代。在我的脑海里,对理发店的印象,还是很清晰的。幼时在街巷荡荡悠悠,常常能看到人们顶着没了精神的头发走进理发店,出来时就是油光锃亮,“摩丝”的味道混合着家家户户的饭菜香,能飘好远好远。

  历经3代人的人民理发店,如今就像一位迟暮老者,静看日出夕阳,悠闲地等待他的客人。郑忠贤先带老朱走进里间洗头,把热水倒进旧水桶,一人坐着一人站着,老朱头低着,老郑就着那只透明皮水管,替他揉搓着洗头。

  老式刮刀,刀起刀落,老朱半百不黑的发梢飘落而下。刮面更是让我们年轻人好奇不已,这刮刀虽看得出年纪,但依然锋利,可是在老郑手里,仿佛有魔法,只刮得了胡子,刮不到皮肉。而老朱呢,仰着面抿着嘴,任年轻人在他耳边絮叨个不停,他依然配合得一动不动。可不,稍一偏差,可就是搓皮掉肉的了。

  “现在剃头挂面加一块儿十块钱,最早的时候啊,才3分。那时候我才13岁,就从洗头倒水开始了。”老郑嘴里的那时候,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的国营理发店,是生活必须。“那时候做剃头师傅,做的工分都不够吃,苦啊。”

  再后来改革开放,理发店开始走俏,逢年过节理个发烫个头成了新潮的标志。“我们找老郑剃个头,得排好久的队,找关系都插不了队。”老郑腼腆地笑着,他说,那段时间,坡阳老街百来米长的巷子,有3家理发店,每家店门前都人来人往,生意好得不得了。人们不在家里洗头了,都喜欢来理发店洗个头,男人就刮个面,潇洒的日程里,有日子渐渐富裕了的盼头。

  “我们都习惯了老郑剃头,他技术好,那时候流行过光头,只有他这里是正面剃了反面也剃,仔细!”这么多年过去了,老街上除了游客,就是这些老人家,每天不剃头也到理发店坐坐,大家晒着太阳、聊聊天,一天也就过去了。

  “这个转轴是拿来装风箱的,以前店里没有电风扇,还得雇一个人专门拉风箱,夏天人挤也不热。我收藏了那么多年,明年要重新装起来!”老郑言谈间,并没有对理发店迟暮的感伤,“理发的技术我爷爷传给爸爸,爸爸传给我。只要我人在,理发店就要开下去。”

  理发店的镜子前,是拥有百年记忆的脸盆架和剃头椅,墙上的吹风机历经多年风霜依然闪着银光。这边墙上,是外国留学生来岭下时,体验传统剃头刮面的留念照。

  一切,都很好。

编辑:胡城璐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