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社会民生
钟表匠,滴答声中守望半世纪
2018-11-05 09:21:36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黄紫依/文 叶帆/摄

  江东镇松溪古街,有一家钟表修理铺子,77岁的钟表匠宋樟生坚守42年,甘愿做“时间的守护者”。

  戴上一个放大镜,点上一盏灯,宋樟生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他坐在一间约10平米的小屋里,伏在一方铺着各式各样工具的案前,安静、专注。

  宋樟生用发夹大小的镊子夹起一颗微不可见的零件放入表盘,手中两片尖尖的尖嘴镊,在细如发丝的手表游丝间晃动。

  “干这行得特别小心,稍微有点不注意,就会弄坏。”宋樟生说,这是行规,也是态度。

  “拆-洗-烘干-剔油泥-点油-组装-校对”,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

  不多时,这块手表的零件更换完毕,宋樟生再对手表指针重新定位、粘胶、表盖复位、对时,再用绒布擦拭手表,所有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磨损的工具、老旧的器材,记录了这位老匠人工作的点点滴滴,也烙下了岁月的痕迹。

  1964年,金华一中毕业的宋樟生,由于家庭的原因,遗憾地没有上大学。务农12年,岁月依然没有磨平他的棱角,那股藏在他心底的劲一直提醒着他,他应该做点什么。

  有一回,亲戚给宋樟生寄了一本关于钟表的书,他饶有兴趣,自学成才,便寻思着开家店,修钟表、钢笔、杂物等。1976年,他回老家开了一家钟表铺子,就在这条老街上。

  但那时候,小铺却少有人问津。为了生计,闲暇时,宋樟生还帮母亲顶过班,开过酥饼店,养过兔子,总之,能赚钱的行当他都涉猎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突然’就富裕了起来。”宋樟生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钟表店生意逐渐转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穿戴也讲究许多,孩子外出当兵或上大学,家里都得买上一块表才算体面。

  钟表匠那时也吃香,在这一带,陆陆续续开了五家钟表铺子。“我的手艺好,街坊邻里,还有江东镇、岭下镇,甚至多湖那边十二里的村民,都会找我修表。”

  日复一日,宋樟生的技术更是越来越娴熟。在将近半个世纪的修理钟表生涯中,从落地钟到各式手表,经他修理过的钟表数以万计。

  后来,戴表的人渐渐少了。计时工具多了,人们对于钟表这类传统计时工具的依赖性似乎大大减弱。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买一块新表或许比找个地方修表省事儿得多,毕竟一块普通手表的价格也不高。

  “便宜的表用坏了就扔,名贵的表还专门有修理店,”宋樟生说,手表需求、修表需求的锐减,使钟表匠这个原本常见的老行当变得珍稀起来。

  许多人纷纷转行,投身到更与时俱进的行业中去了。但宋樟生却不愿意放弃陪伴了自己大半辈子的手艺,依然选择坚守自己的阵地。五家修表铺子,如今只剩他们一家。

  现在的宋樟生夫妇,默默地守在老街小铺里,起床就开门,没顾客就看看报纸,晒晒太阳,喝喝茶,悠哉悠哉就过了一天。

  滴答、滴答……时间如常走着,但隐在这份职业背后的匠人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