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改革开放40周年
老盛的说书岁月
从赖以谋生到弘扬文化
2018-11-07 09:44:00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张恺悦

  

    10月31日下午,记者如约在东孝街道金龙小区见到了老盛——盛根旺。78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正为晚上的演出认认真真地“备课”。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金东区举办了“美丽非遗·和美金东”走街串巷话非遗巡演活动,老盛要在一个月里到源东乡、多湖街道等乡镇(街道)巡演。“到11月底,我安排了20场演出,今天去的源东乡雅高村是第三场。”老盛乐呵呵地说。

  老盛是“金华说书”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1976年为“找口饭吃”到茶馆店里说书,到如今组织“乡音宣讲团”为全区各村送文艺演出,盛根旺与改革开放一同前行,见证了金东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讲大书”谋生

  茶楼说书场场爆满

  金华说书,俗称“讲大书”,是流传于金华一带百姓休闲娱乐的一种曲艺形式,内容主要以劝善为主题,弘扬行侠仗义、惩恶驱邪的风气。上世纪70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农忙之余,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茶店。在茶店里坐上一坐,聊天听书,老金华人就可以打发半天的时间。

  1976年,老盛为了谋生,开始了说书生涯。刚开始的时候,盛根旺就在兰溪门的“时春亭”茶楼说书。待台下的茶客们坐定,一人一茶,老盛镇堂木一打,说书也就正式开始了。那时候,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说书时茶楼经常爆满。“说到精彩处,台下掌声雷动,喝彩声一片。”老盛回忆道。

  说书人在当时是卖艺人,地位不高。刚开始时老盛没名气,收取报酬很多时候靠凑份子钱,拿着盘子场地上绕一圈,1分、2分,1毛、5毛都有,一夜讲2个半小时,能收三块钱左右。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形势好转,大家手中的闲钱多起来了,茶店就把听书的费用包进茶钱里,收费2毛,两家对半分。

  但在老盛看来,说书的钱挣得并不容易,“茶客们都是掏钱来听的,如果你讲得不好,就没有市场了。”凭借着一技之长,老盛后来又到小码头的“红光”茶店、兰溪香溪的“朱文林书场”说书,在改革开放的头几年就成为了“万元户”。老盛用这笔钱,在村里盖起了4间开阔敞亮的新房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说书这一行渐渐走上没落,去茶楼听说书的人越来越少,说书人也渐渐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盛也只能转行另谋生计了。 (下转第2版)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说书行当“起死回生”

  1981年,加入金华县戏曲工作者协会;2001年,加入浙江省曲艺家协会;2002年,担任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从1976年开始说书以来,老盛对说书这一行情有独钟,即便是转行了,也一直热衷于各地的曲艺演出。“我发现很多人不是不想听说书、道情等文艺演出,而是没有地方听。”老盛说,他想开辟一个平台让表演者有地方唱,让观众有地方看。

  2006年,老盛接任金东区曲艺家协会主席。为了全身心地投入金东曲艺的传承和发扬,他辞去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如何让曲艺重焕生机,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区文联的指导下,书院模式慢慢浮出水面。说干就干,他和孝顺镇干部在镇老街上街桥头(孝顺镇原区公所在地),找了一块场地创办了孝顺镇和风书社。和风书社以唱道情、讲故事为主,朱顺根、朱流荣等道情艺人也经常上台献艺,老盛的《老盛说新闻》栏目更是深入人心,独具特色。

  “一周三场,每场演出时间在2个至2个半小时之间。每场演出基本由2名艺人、1名后勤组成,政府补贴300元。”老盛说,政府的支持给他们这些艺人吃了“定心丸”。

  在成功运作和风书社的基础上,金东区又先后创办了和风书社下范分社、车客分社以及曹宅北麓书院。通过政府补贴艺人、观众免费观看的方式,北麓书院、和风书社先后推出了“老盛说新闻”“朱顺根唱道情”等专栏,辅以快板、小锣书等节目,几乎场场爆满,隔壁村镇的农民群众,也有不少经常赶场的。“北麓书院白天演出,一月九场,场场不落;和风书社及分社晚上演出,一周六夜,夜夜不缺。”盛根旺用一句话概括当时自己的忙碌状态。

  从2007年7月创办“和风书社”到如今,孝顺镇和风书社、车客分社、下范分社、南仓分社,曹宅北麓书院等共计演出3255场次,其中孝顺和风书社及各分社2639场次,曹宅北麓书院616场次,总观众数超过30万人次。

  以书社、光南大舞台、文化礼堂为载体,金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目前金东区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中心的社区15分钟文化圈、农村30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周到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

  内容与时俱进

  说书有了广阔天地

  老盛清楚记得1976年自己说的第一本书《金台传》,他说光这本书就可以说3个月,很多时候是抓住重点,自由发挥。此外,说得比较多的是《孟丽君》《说唐》,香港武侠小说流行的时候,说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梁羽生的《萍踪侠影》等。

  老盛认为,说书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迎合听众的口味,扣牢时代的脉搏。改革开发以来,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让曲艺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

  “十月金桂正开花,党中央召开‘十九大’,香风送信到金华……”澧浦镇郑店村村民郑小平到现在还能哼上几句盛根旺在村里宣传十九大精神时唱的词。“能把十九大精神改编成这样,不照本宣科,好听好记。”郑小平对这样的演出赞不绝口。这正是盛根旺的绝活:把政策文件、时事新闻,经过曲艺创作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十七大’光芒照金华,人心鼓舞劲头大,八婺神州大变化”“老张提起共产党,眼睛乌珠都发亮,整张面孔起红光”“人人用心‘治五水’,处处风景美如花,汗水洗污决心下,‘五水共治’再出发”……老盛创作的词总是朗朗上口,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政府时事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很多老百姓没文化看不懂。”盛根旺说,“我就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用普通人听得懂的方言,告诉大家这些政策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在盛根旺看来,紧贴社会热点,为群众搭建政策传播落地的桥梁,传统曲艺才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无论是在和风书社和北麓书院,还是乡音宣讲团下乡演出,“老盛说新闻”一直是王牌栏目,他用本地方言,讲得既幽默风趣又寓意深刻。没有说教,也不念稿,盛根旺用一个个故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决策,带进基层群众的心坎。

  “以前是卖艺谋生,大家虽然喜欢听,但是愿意学的少,怕被人看不起。现在政府不仅提供固定场地给我们演出,还有各类补助,说明我们老艺人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如今走到哪里,大家都尊称一声老师,让我感到高兴和自豪。”金华老曲艺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生命力,让盛根旺对未来充满希望。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