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改革开放40周年
公路里程从300公里到1157公里的见证者
邢克光:与金东公路的“半生缘”
2018-12-21 09:33:42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程梦倩

  再有一个月,邢克光就满55岁了。从16岁初中毕业来到曹宅养护站,到如今还奋斗在养护一线,可以说,老邢的大半生与公路结了缘,再也分不开了。

  到了这年纪,按理说老邢可以不用辛苦奔波在一线,他也曾有很多机会调至其他工作岗位。但他都一一拒绝了。老邢的想法让很多人无法理解,说什么的都有。

  “养护工人又苦又累,图个啥?”

  “干这行,有什么可以赚钱。”

  “真是憨啊,有福不享。”

  老邢的心思也许只有他自己能理解。金东公路上留下了老邢所有的青春年华、美好和酸楚的回忆,金东公路既是他和家庭的生活所依,也是他三十多年来的工作伴侣。

  起步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第一年。

  初中毕业的老邢被单位安排到了曹宅道班,望着黑黝黝的公路,年仅16岁的他内心充满了兴奋与无助。“兴奋是因为自己有工作了。但在这么艰苦的环境,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的我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觉挺无助的。”老邢说,来到自己的房间,一盏煤油灯,一张木板床便是全部。

  那时候全金华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而且不少都是不上等级的砂石路,汽车过处,刮起的尘土就像黄龙翻卷,使路旁行人睁不开眼,路边的树叶上都是积满厚的尘土。“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概括。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老邢被临时抽调到03省道拓宽工程。他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修路材料需要自己找,因为没有机械,养路工就只能用“土办法”。“找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人工挖土,再用独轮车拉到各路段用于拓宽路基。”老邢说,在路边弯着腰,低着头,用铁锹开挖土方,是那个年代常见的情景。

  那时候公路等级较低,以泥结碎石路居多,养护压力大,碎石很容易被车压出跑道和坑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正因如此,需要的养护工人也较多,然而公路日常养护设备非常简陋,施工主要靠人力。锄头、铁锹和畚箕便是养路工人的“三大件”。“带上工具,推上手推车就开始‘闹革命’。”老邢说,虽然自己养护的公路很久才有一辆车经过,但当时大家伙都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几个人在工作中经常比谁拉的砂石多。

  跨越

  到了1988年,一条条公路通到了百姓家,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金华城的面貌焕然一新。数据显示,到1988年底,金华公路总里程达到749公里,比1966年增长1.85倍;灃香大桥、横店大桥、妙康大桥等12座百米以上大桥先后建成;婺江、城南、河盘、金虹、东关等五座大桥,加上原有的通济桥、上浮桥,形成七桥飞架南北的景象……时代的巨变在老邢眼中,是生活中一个个点滴变化累积而来的。1982年,老邢所在的养护道班与二仙桥、鞋塘、傅村、源东、洞井等6个道班合并成曹宅养护道班,管理范围从东关一直延伸至义乌交界之地,相当于管辖如今金东区的所有区域。

  1988年,老邢成了曹宅养护站的站长,他说自己肩上的责任变大了。“有一年,潘石线突发泥石流,当时站里只有一辆铲车,我和同事轮流操作,在那里干了三天三夜。”回忆起那些艰苦岁月,老邢至今都感慨万千。

  1992年,位于塘雅的沥青中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意味着公路的“沥青时代”到来了。老邢告诉记者,库区建有铁路专线,一次可卸20个罐子,可贮存沥青4000吨,年中转量可达3万至4万吨,是当时浙江最大的沥青中转库。那几年,是金华公路“黑色化”的关键时期,“那时候沥青都要人工搅拌,人工铺路,再用压路机碾压,做沥青路面一般都要艳阳天,若是在夏天我们的衣服上都有一层白色的盐渍。”老邢说,随着路面等级的提高,养护工作变得轻松很多,如今金东一级、二级公路的里程已经突破234公里。

  腾飞

  2001年2月,金华实行行政区划体制改革,金东区横空出世。建区之初,金东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路网系统单薄。全区交通仅有300公里的公路,只有03省道、330国道等几条主干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动脉,每一条路,都是支撑城市扩张的骨架。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金东斥资13.11亿元,大手笔推进高速公路、省道、县级主干线、农村公路等路网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04年4月,金义南线通车。

  2004年至2006年,03省道曹宅段、傅村段,330国道金东段相继改建。

  2004年年底,东二环、南二环金东区段,北二环金东区段、十八里立交桥、仙桥立交桥等工程通车。

  2008年,金义快速路、曹塘澧公路、金武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通车……

  经过全区交通人的不懈努力,金东交通有了质的飞跃。截至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1157.631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20.3%(高于全市平均17.41%,排名全市第一),公路网密度达17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平均112.16公里/百平方公里,排名全市第一)。

  记者问老邢,39年的公路养护生涯中,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养护工具。

  养护工具是老邢“吃饭”的家伙,从以前的板车、土车到拖拉机,到了20世纪末,小型机械化养路工具伴随着公路硬化和专业养护队的产生层出不穷。进入新世纪后,养路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到如今,扫路用上了“旋风”扫路车,除草用上了割草机,修补坑槽用上了铣刨机、灌缝机。

  这些机器把养路工从繁重的养护劳动中解放出来,养护工具的变迁,也让养路的质量更高、更有技术含量,“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只需捡捡垃圾,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老邢说。

  新生

  从2005年调至公路段以来,老邢一直分管公路养护工作。修了那么多路,见过那么多风景,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百姓出行条件越来越好了。

  “2003年到2006年那会,全区都在搞康庄工程,这三年时间里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项目177个238.4公里,通村公路路面硬化项目178个242公里,178个行政村老百姓的家门口都通了水泥路了。”老邢笑着说,金东实现了乡村康庄工程等级公路通村率100%、通村公路硬化率100%的目标,农村联网公路的全面覆盖也给农村带来了新面貌、新变化。

  2013年正值金东区公路建设高峰,330国道金东区路面大中修工程、103省道金东段路面大中修工程、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病旧桥梁改造加固工程、美丽乡村绿道建设、美丽乡村道路绿化工程、联网公路建设、金义快速路仙桥至曹塘澧公路绿化工程、二环东路两侧绿化工程里都有老邢的身影。用老邢的话说,他的前半生见证了金东公路的成长,他的后半生将与金东公路一同走过风风雨雨。

编辑:盛琳虹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