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美丽乡村  >  农业发展
寻古雅潘 做足美丽乡村文章
2021-02-03 14:09:45来源: 记者 潘超

  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居鳞次栉比,狭长的青色石板路相互交错,年过花甲的老人们在门堂欢声笑语……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村名更迭发展不停

  雅潘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它位于赤松镇东,西靠凤凰山,北靠北山,西溪环绕整村,山清水秀。

  雅潘村原名下潘村,于去年5月正式更名,说起村名更迭,有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据《金华郑氏宗谱》记载,南宋名臣潘良贵途经西溪,见环境优美甚是喜爱,辞官后偕夫人归家,十年居住雅庐不出,因潘良贵居于此,名曰雅潘。由于在方言中“下”和“雅”同音,时间一长,人们也就逐渐接受了“下潘”这个村名,图得就是书写方便。说起为何改名,雅潘村党支部书记郑建华说,一方面叫下潘的村庄数量较多容易混淆,光金华市就有4个,来往人员弄错目的地的事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早在南宋初年下潘村的原名就是雅潘村,此次改名是村里尊重、传承历史文化的表现。

  改名后,雅潘村村两委利用自身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开展文物保护,做活红色雅潘、古韵雅潘、美丽雅潘、生态雅潘和活力雅潘五大板块,不断提升村庄品质,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独特古居转型不停

  在郑建华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村内10余处古建筑,其中信顺堂、胡公庙、仁德堂已经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浙中地区婺派民居的典型代表。仁德堂又名大屋,由二进南北厢房组成,坐东朝西。仁德堂内,门面为磨砖,建筑正厅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柱、门窗上的雕花也格外精致,房檐下的“牛腿”雕刻着的人物形态栩栩如生。仁德堂虽不大,但承载几代人的深刻情感,在村民看来这是一种家族传承。“自从我出生,仁德堂就有了,小时候我常和朋友们一起在里面玩耍。”75岁的曹爱香说。在仁德堂门口,一块尚未挖掘完全的地面格外引人注目。记者了解到,这并不是施工意外,而是村两委有意为之。“水泥路下是原先就有的鹅卵石,现在我们决定让尘封多年的鹅卵石‘重见天日’,你仔细看这还是一朵花的形状。”郑建华笑着说,为了使村庄恢复原有的古色古香,村两委费尽心思、下足功夫。

  为充分利用好古建筑,去年6月,仁德堂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动工,村两委计划将它建设转型成游客中心,以便日后更好地服务于村庄旅游发展。“现在仁德堂提档升级项目约完成80%,房屋大体的修缮工作已经完成,我们将逐步完善内部配套设施,届时供游客歇脚喝茶,感受独特古韵。”郑建华说。为尽可能维持古建筑原貌,村两委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而是选择在原先基础上修修补补,在古朴韵味中增添时尚气息。

  除了仁德堂,信顺堂、胡公庙等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如今村内建设一派热火朝天。“仁德堂、信顺堂等古建筑群内部原先用于加工中药,待修缮工作完毕之后,这里将是一处中药展示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传承中药精粹。”郑建华说。

  基础设施完善不停

  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只是雅潘村转型升级的第一步。“修缮维护古建筑群是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的着力点,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则是锦上添花,我们正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做实、做精。”郑建华说,原先村内道路两旁有“赤膊墙”,墙面破损程度也很严重,影响美观。去年5月开始,雅潘村开展了“赤膊墙”集中整治工作,原先破旧的墙面“穿”上了华丽的衣裳,雪白、整洁的墙面配上颇具乡土风情的墙画,为村庄增添了不少亮色,做到了一步一景。村民广场周边也砌起黑色砖瓦矮墙,契合古村内涵;广场中央的光南大舞台已正式投入使用,区文旅局曾多次组织婺剧表演队走进雅潘,为村民带来精彩的戏曲演出,传播婺剧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雅潘村内有多口池塘,每口池塘都有名字:草塘、雅塘……在光南大舞台边的就是雅塘,面积20多亩。美丽乡村建设时,村两委在它周围砌上了围墙,并建成一条绿道,供村民闲暇散步,也确保了人身安全。在雅潘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还精心设立了村民健身房,排列着跑步机、划船机、哑铃等各种健身器材,满足村民个性化需求。“村民大多缺乏运动,我们设立健身房的目的是让他们不出村便可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郑建华说。

  记者手记

  雅潘村想要做足美丽乡村文章,不仅是拆除几座危房、老旧房,建几座新民房这么简单,重要的是依托村庄蕴含的历史文化,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做足、做好、做大开发工作,搭配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编辑:黄云鹏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