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将屠刀砍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革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一片白色恐怖中,许多人害怕了,退缩了,而一批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们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认定只有流血牺牲才能看见未来。
要不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生死攸关的问题。答案,在江西南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共和国的摇篮里诞生。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是的,他们看见了!老区的变化翻天覆地,百姓的生活幸福和美……
这个春天,我们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踏上江西这片红色土地,追寻“初心”。
朱老总的机智与坚定
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方。它的前身是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租下旅社,这里成为起义“大脑”。
通过讲解员讲述,我们了解了南昌起义背后的一些故事,特别是朱老总的机智和坚定,令人钦佩。
当时,滇军第3军第23、24团是起义军的劲敌,能否削弱其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决定胜负。
朱德计上心头。1927年7月31日晚,南昌城西佳宾楼里灯火通明,酒令频传,在滇军中素有威望的朱德在此宴请23、24团团长、团副们。
酒足饭饱,有人提出告辞。“早着呢!各位,今夜无事,何不搓几圈麻将?”朱德拉着东倒西歪的团长、团副们继续“开战”。警卫员则按朱德的布置,把滇军卫兵请去别处喝酒。
夜深了,团长们赌红了眼。朱德假意哈欠连连,暂告失陪。此时,24团副官闯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报告团座,晚上9点上峰通知,说接密报明晨4点共产党要暴动,令各团严加防范,严守岗位。”
“这么迟才报告?!”团长们半响回不过神来。殊不知,他们喝酒打麻将的几个小时,起义部队已经全部就位。朱德从容不迫地走来,清清喉咙说:“各位老弟,不必惊慌。多事之秋,蜚短流长,‘暴动’‘起义’,天天都听到,未必可信。”
眼看拖不住这些团长,朱德也不强留,打着哈哈送客出门,并迅速赶往江西大旅社,向起义总指挥贺龙报告武装起义的时间泄密了。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将起义时间提前到凌晨2时。
随着枪声打响,23、24团的团长还处于醉酒状态。群龙无首之下,起义军顺利地压制着敌主力,仅4个小时解决战斗。
后来,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它留下的火种并未熄灭,保留下火种的关键人物又是朱德。
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后,朱德的部队损兵过半,这时传来南下部队失败的消息,部队军心涣散。
异常严峻的时刻,朱德接过几乎没有人抱希望的摊子。在大会上,朱德镇定地说:“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朱德的信心与激情火焰一般传递给军官和战士。
在最困难、最无望、最容易动摇的时刻,表现出磐石一般的坚定性,使朱德成为这支部队的领袖,而他的主要助手是仅存的2名团职干部: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和团参谋长王尔琢。这支部队被改编成一个纵队,共800人,也成为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基石。800人中,走出朱德元帅、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一大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流将帅,南昌起义的火种由此不灭。
“据统计,参加南昌起义的革命志士有2万余人,最终留下姓名的仅1042人。为了更好地缅怀英雄,我们始终在追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说。
在南昌这片红色土地上,也流淌着金东勇士的鲜血: 1939年,孝顺镇烈士陈俊峰所在的预10师在南昌沦陷后,奉命策应友师反攻南昌。当年4月24日,他在对日作战时不幸牺牲,年仅31岁。
红军女战士和“三代宣讲员”
驾车下高速,甫进井冈山,一座巨幅红旗雕塑映入眼帘。这是井冈山的地标,更是井冈山的精神符号。井冈山精神是什么呢?从红军女战士段子英的故事中可以探寻。
1928年,16岁的段子英怀着革命理想来到井冈山,与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毕业生、南昌起义参加者王展程结为夫妻。1929年1月,部队冲散后,王展程、段子英和一名李姓参谋被民团俘虏。王展程和李参谋故意装作不认识段子英,慷慨就义。身怀六甲的段子英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和战友牺牲,内心在滴血……
敌人见段子英面无表情,断定她与共产党无关,就将她卖给当地人。生下孩子后,段子英带着儿子沿路乞讨,寻找党和红军8年之久。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她才设法找到党组织。此后,段子英担任湖南灶市地下党小组组长,她的“寿春客栈”成为党组织的地下交通站,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全国解放后,段子英隐姓埋名。
20世纪80年代初,老人家自费来到井冈山寻找王展程的墓地,这段历史才重见天日。在一堆坟岗上,老人一座一座辨认,泣不成声:“展程啊!今天我带着你的亲生骨肉到这里来祭拜你了,你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还留下了后代。”若干年后,段子英与世长辞,后人带着她的骨灰来到井冈山,她终于和丈夫“团聚”。
何为井冈山精神?“是初心,是信仰!”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副院长毛汝亭如是说。毛汝亭的父亲——全国道德模范毛秉华坚持宣讲井冈山精神长达50年,被誉为“宣传井冈山精神第一人”。受父亲影响,毛汝亭退休后回到井冈山,成为井冈山精神义务宣讲员。如今,他的儿子毛浩夫从海外学成归来,也毅然放弃某金融机构的高薪工作,上山为群众宣讲井冈山精神,三代人接力,传递着同样的信仰与热爱。
“八子参军”与“一生守望”
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遗址坐落于此,红军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子弹雕塑,通往雕塑的石砖上刻画着8个大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在这片挥洒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我们聆听瑞金市委党校教授朱慧琳讲述“八子参军”的故事:
1929年,瑞金人民迎来了红军,贫农杨荣显分得田地后过上了好日子。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杨荣显的长子、次子报名参加红军,被分配到中央警卫营。由于前方战事吃紧,兄弟俩随部队上了前线,在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期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实行大规模军事围剿。杨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七和老八纷纷报名参加红军。由于年龄太小,老七、老八未被批准加入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可杨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全部牺牲。
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打响,杨家的老七、老八再次报名参加红军。当时,红军干部怎么说也要让杨家留下一个“种子”,可杨荣显说:“不要紧,要上都上!”
后来,杨荣显病重。毛主席知情后,派人寻找老七、老八,要把兄弟俩找回来照顾年迈多病的双亲。几经周折,最终在广昌战役的战场上找到了兄弟俩的遗体……
当噩耗传回瑞金,杨荣显再也忍受不住悲伤,他踉踉跄跄地朝村头儿子参军离家的方向走去,喃喃地说,“爹对不住你们,爹对不住你们,原谅你们的爹妈,你们可是八兄弟呀,怎么一个个都回不来了呢?”待红军长征来到于都时,毛主席哽咽着对贺子珍说,“我们欠苏区人民实在太多了……”
此行,我们听过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是其中之一。
1934年10月中旬,朱吉薰所在部队转移。妻子陈发姑从瑞金一路走到于都县城,把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和一套衣服塞给丈夫。临别前,朱吉薰对陈发姑说:“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回来。”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当年参加长征的瑞金籍红军回到家乡,可朱吉薰没有任何消息。当地政府调查分析,朱吉薰可能在长征途中失踪或牺牲了。但陈发姑认为丈夫一定会回来,有人劝她再嫁,她坚决不同意。“我要守着家,万一哪天他回家了,找不着我会着急的。”就这样,她每天站在村口大树下盼着丈夫归来……
1958年,没有子女的陈发姑带着25双草鞋住进叶坪光荣敬老院,她一直记着丈夫的那句话“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回来”。2008年,114岁的陈发姑与世长辞,人们在她床边发现一个筐,里面有75双草鞋。老人从1934年开始,每年给丈夫做一双草鞋……
“最后一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当时苏区人民广为流传的歌谣。
为了革命事业,瑞金人民倾其所有。据统计,当年仅有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11.3万人参加革命,其中5万余人牺牲,留下名字的烈士仅1万余人。可以说,红军长征跋涉的每一公里,就倒下了1名瑞金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沙洲坝景区不远处有一口井,边上立着块“红井”的牌子,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其实,小学课本里也有红井的故事,但此次实地探访让我们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年,沙洲坝是干旱少雨的地方,不仅缺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叶坪,后来遭遇敌人狂轰滥炸,便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主席当时就住在沙洲坝的村子里。
毛主席见村民都上山挑水喝,便问:“村里没有井吗?”村民们回答:“没有”。毛主席说:“不会打井么?”乡亲们摇摇头说:“沙洲坝人喝不得井水,算命的说了!”毛主席哈哈大笑说:“不要信算命,要信革命!”不久后,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起初,井水十分浑浊,无法直接饮用,毛主席亲自下到井中,铺上了三层石子与木炭,净化水质,才有了干净可口的井水。这次,我们也品尝了井水,甘甜依旧。沙洲坝人民把这口井取名为“红井”,以此来缅怀红军、感恩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把老区人民记在心上,投入巨资、下大力气建设。以井冈山为例,这些年,当地大力发展茶叶、毛竹、果业等富民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办起餐馆民宿,吃上了景区饭、生态饭。
在大井村,我们见到96岁的老党员章海忠。老人精神矍铄,胸前佩戴的党徽分外耀眼。“1927年毛主席带队上井冈山时,我还是个娃娃嘞。我父亲兄弟5人参加革命,3人牺牲……”章海忠说,虽然革命很艰苦,很多人牺牲了,但是当地百姓始终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能解救劳苦大众。如今,章海忠儿孙满堂,每个月能领到6000多元退休金。他的小儿子办起餐馆民宿,生意红火,年收入近20万元。
为了推动革命老区发展提速,金东乡贤也纷纷到江西投资兴业。在吉安市中心的新世界广场旁,有两幢20多层的商业综合体,开发者正是金东乡贤张彪。
张彪是创二代,他的父辈早在2004年便到吉安开拓,盘活了当地的水泥厂、水轮机厂,让数百名工人实现稳定就业。前些年,张彪接过父辈的担当,继续在老区扎根。同时,他也不忘反哺家乡,在金东投资了不少项目。他说:“只要家乡有需要,我随时听候召唤。”
寻访期间,正逢井冈山举办第十二届杜鹃花节,以花为媒喜迎八方来客。“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现在,老区人民用生动实践又为这句话注上了新的三个字——“生活美”。
记者手记
一起看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以其执着而为信念。”
从南昌到井冈山再至瑞金,一路上,我们看着、听着、记着、悟着:有些人是因为看见,所以选择相信,而有些人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那些长眠在陵园的红军战士,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看见,但是为了看见,为了让子孙后代看见,义无反顾地献出鲜血和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信仰的力量和对党的忠诚。正因他们的相信,中华民族才最终迎来革命的胜利。
生命,不仅只有长度,更应有厚度和广度。想想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他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了价值。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诗人臧克家曾经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个人的命运就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休戚相关。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相信革命先辈的相信,传承好、弘扬好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用我们幸福的双眼去看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辑:黄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