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下村位于傅村镇东北方,地处金东、义乌交界,向东100米便是义乌上溪镇。名字“山头下”看似普通甚至随意,却因古建筑群而知名,金东“第一古村”名副其实。这里也是“一代词宗”、南朝梁开国功臣沈约后裔的聚居地。据《山头沈氏宗谱》记载,明朝年间,村祖沈永进兄弟三人,从义乌沈村迁出,择地于此建村发族,因村落建在芩山下,村名以地理走势得名,称山头下村。
山头下村的牌楼位于华丰路边,于2013年底建成,气派又富有古韵,现已成为村里的地标。
村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自北向南流的小溪,东为慈航溪,西为潜溪。潜溪就在牌楼边蜿蜒流淌,溪不宽,狭窄处不到10米;溪不深,汛期也不足2米,村民俗称其为“西溪”。潜溪源自双尖,经义乌仇宅,过金东溪口,再过禅定寺,匆匆向山头下扑来,尔后悠悠向东远去。就是这毫不起眼的潜溪,哺育了宋濂、吴晗、艾青等文化名人,也哺育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头下。
潜溪将村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面是寂静的古屋,白墙黛瓦,隐约看见飞扬的檐角;西面是现代化的新农村,高楼鳞次栉比,家家户户门口停着小汽车。
山头下村的奇特之处,在于整个古村的选址布局和建造。历史上,有典塘、横塘、湾塘等八口塘包围村庄,与村内“开”字形的道路和东西两条溪水形成一个“八卦图”。另外,村子的入口也很特别,在东面、西面、北面各有一个村门,南面则有两个,据说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道建造设计的,只要关上门外人就无法进入。山下头村被列入保护的古建筑共有28幢,面积达2.96公顷。核心建筑之一——三益堂,始建于清代。《论语》有言:“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沈氏祖先建造三益堂的用意,就是要教育子孙学会交友,明仁道、明事理,做到言而有信。三益堂正门砌基,青砖叠墙,青石门框下雕有如意元宝的图案,门上的横匾“积厚流光”,依稀可见。堂前有两个天井,寓意“双阳永照”。厅堂及厢房上的楼梁雕刻也都十分精美,以戏曲人物图为主,吉祥花草为辅,充分体现了传统木雕的风格。
古建筑群中现仍有十几户村民居住。走过鹅卵石铺就的小巷,与拎着水壶的老人擦肩而过,也能听到几幢老房子里传来的欢声笑语,安静又不失生活气息。今年93岁的村民沈锦凤坐在门口休息,一旁是女儿送来陪伴他的两只小猫。他说,现在时常有人来村里旅游。
据说,山头下村始祖迁到此处定居,沿溪一点点垦荒造田,经过几代人才有了现在的景象。起初,村里人靠手工业致富,村里的染坊、蜡烛店远近闻名。村口的古驿道,一头连接着金华城,一头连接着佛堂商贸市场,以前有古婺商道驿站,可以看出村里的古建筑和婺商文化渊源颇深。山头下现有村民1000多人,大多从事来料加工。村里临近傅村集镇,外来人口多,村民们也顺理成章当起了房东。
潜溪两侧,是村里的公园,有吊桥、喷泉、凉亭等景观。近几年,村民们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好去处——沈约广场。2018年底建成的沈约广场,是个直径五六十米的圆形广场,北面立有一尊沈约像和多根写有家训的石柱,南面是光南舞台。今年9月初,广场北侧新建了塑胶篮球场。每到晚上,沈约广场就成了村民夜生活的中心,打球、跳舞、唱歌……沈氏宗祠在广场东边,宗祠创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现存沈氏宗祠经140余年的风霜雨雪,基本保持着原貌,现已成为村文化礼堂。
沈约广场旁,潜溪之上,有座石板桥,桥身刻有“仁寿桥”和“沈感卿造”等字样,背后有个仁义故事。
清朝道光年间,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80岁时对子女表达了一个愿望——不举行寿宴,把银两捐献出去造一座桥,方便乡亲过河。遗憾的是,沈感卿老人没有等到建桥的那天。后来,沈感卿后人凑足造桥所需银两,建起了这座石桥。
作为金东“第一古村”,山头下村殊荣不断:2010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被评为国家优秀传统村落,201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村里也为发展旅游做足准备,牌楼边是一幢五层楼房——山头下村接待中心,周边的停车位、公厕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备。“现在每年客流量有数千人,我们期待有更大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沈滨孝说。
编辑:黄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