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健康时尚
愿人间幸福安康
——从百姓求医问药看“健康金东”蝶变
2022-07-03 14:25:11来源: 记者 陈玉杰 吴婷/文 胡赣昌/摄

  10年,不长不短。它是牧童横牛背、短笛信口吹,也是身事各如萍、相逢泪满缨。

  10年,不紧不慢。它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也是相逢欢笑、流水浮云。

  10年,不多不少。它是“台上一分钟”,也是“河东转河西”,更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奋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夺取了新的伟大胜利。

  2012年2月15日,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前身——金东区新闻传媒中心成立,《今日金东》创刊首发,结束了金东区没有主流媒体的历史。从《今日金东》起步,到拥有“两微一端一报一网一栏”新型主流媒体矩阵,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发展壮大。

  36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记录发展、关注变迁,倾听民声、传递民意,用满满的正能量和暖暖的人间烟火味作品,讲好金东故事,传播金东声音。

  值此“两个10年”之际,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重大主题报道——“走向幸福·我们这10年”,以2012-2022年中国、浙江、金华、金东的重大发展进程为坐标,回访10年来在金东区融媒体中心传播平台报道过的人、社区、村庄、乡镇、企业、市场、产业、工业园区、社团等,他们现在哪里,他们过得怎么样?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展现他们的故事,脚踏实地去反映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

  今天推出第六篇——

  医疗卫生事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

  10年来,在“健康金东”品牌建设统领下,金东区医疗机构宛如雨后春笋,逐渐深入社会的“神经末梢”,全方位满足群众“家门口”看病的需求。

  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从早期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骨密度仪、动态心电图”等高精尖诊疗仪器;从背着药箱走街串巷的“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条件简陋的卫生院到如今兼具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岁月,目睹了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履不停、奋楫笃行;亦见证了时代变迁,沧海桑田。

  有一种蜕变,日异月殊,天翻地覆

  1

  “老卫生院条件简陋,设施设备也有限啊。现在环境好了,医生护士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好些病在这就能治,不用在大医院人挤人,方便嘞!”多湖街道泉源社区张女士的家人在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有一阵子了,对于这里的就医环境和诊疗条件,她和家人很是满意。

  在老多湖人的心里,一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老百姓求医问药的变迁史。

  1961年,多湖卫生院(东盛)成立;中途多次搬迁改建,1996年迁入庄头后,更名为多湖卫生院;2010年,正式更名为“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0年,搬迁至丹溪东路2056号,翻开新的一页。

  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台阶,多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硬件建设飞跃的背后,是孜孜以求的群众满意之路,激情创业之路。

  “最近几年多湖街道发展迅速,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但与之不符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着场所、设备和人员紧缺的尴尬境地,看到医院的环境不好,老百姓也会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没信心。”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于卉介绍,当时,医务大楼破旧不堪,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硬件软件双落后的“两难”局面,严重阻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

  2020年10月,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启用,标志着该卫生服务中心从“卡身子”的狭窄院区“破茧而出”,开始实现硬件“跨越赶超”!至此,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入了更好更快的“超车道”。

  走进新大楼,“医者初心,健康使命”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宽敞明亮的就诊环境、配置丰富的诊疗设备,方便的电子化诊断服务系统,都给人被守护的温暖感。

  “目前,中心设有体检中心、全科医疗、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妇保科、中医科、防保科等常规科目,并新增放射科、中医馆等新科室,配备购进骨密度仪、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各类医疗设备;医护人员从20多人增加至70多人,大大提高了诊疗服务水平;服务人口也由2万扩展至近8万,满足‘15分钟医疗服务圈’要求。”于卉介绍。

  有一种升级,突飞猛进,温暖人心

  2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小病拖,大病扛”……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老话道出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心酸。

  破解“看病难”,医改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通门诊报销50%,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则报销60%,慢性病等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报销85%,这些举措可以大大减轻病人及其家属的负担。”于卉说。

  “看得起、不再难”这看似简单的六个字,解决了百姓生活中的大难题。

  多湖街道牛皮塘社区盛生富拿着结算清单,深有感触地说,“我妈妈以前每月要去广福医院看冠心病,一次1000块,不是小数儿。现在不仅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关键花钱少啊!每次100多,相当于打一折啊!政府和社区服务中心为我们省钱了。”

  未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如此明显、快速的变化,但从中仍可管窥医改的力度和温度。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也是深化医改的关键词之一。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紧抓住时代红利,与金华市人民医院深度对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有效引导病人按需流向,分级管理,急慢兼顾,“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就医格局愈加显现。

  若关注医疗领域,就会发现多年来基层是被“虹吸”的一方,遇冷是常态。医生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待遇,爱往大医院去;居民有个头疼脑热,宁愿在大医院人挤人,也不愿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但随着分级诊疗等一系列政策向基层倾斜,社区医院悄然“翻身”,老百姓愿意来基层看病了。

  “现在小病不出社区、重症能远程连接大医院问诊。”多湖街道泉源社区居民刘菊茹称,早些年去大医院看病,挂完号就直接被分配到诊室,想找个熟悉的大夫都不行。“有了‘医联体’,在社区医院就能预约大医院的医生了,心里感到很踏实。”

  “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片,之后医生就帮我联系好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床位和各种检查,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少花了不少钱。”双向转诊回多湖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复诊的王女士感慨,如今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检查,至少有三个好处:方便、熟悉、省钱,这是老百姓最需要的。

  从“医联体”机制中获益的并不只有患者。在下派专家的带领下,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也从中不断学习新技术,强化医疗能力,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随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辖区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日益提高。据介绍,2022年上半年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49589人,同比去年增长16%,且基层首诊率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成为居民“求医问药”的首选。

  有一种探索,穿越时空,直抵未来

  3

  “好啊,这里好,有伴,有味!”在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楼,十几名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打牌、下棋、看电视,欢声笑语不断,生活怡然自得。92岁的盛桂香老奶奶看到摄像机,抓住记者的手啧啧称赞。

  作为医养楼的“元老级”住户,盛桂香老人从医养楼正式营业就入住了。“老人家是多湖街道牛皮塘村人,当时生病已经不能动了,家里人听说开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就送来试试。你看,现在老人走路都没问题了!”医养中心负责人方小梅说。

  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让老年人及时得到生活、医疗方面的服务,是当前社会不断探索的课题。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规划建设新院区之初,就决定探索“医养结合”模式,设立医养楼,将专业医务人同步迁入,在专业化“养”的基础上,提升“医”与“疗”作用,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入住老年人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幸福金东”新内涵。

  作为重点“试水”的省级示范项目,在医养楼,随处可见经营者的“别有用心”。33间病房均设有私人衣柜及单独洗浴间,淋浴间厕所边有专门拉线,防滑塑胶地板、走廊扶手、智能家电系统、无线呼叫系统,可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生活照护服务,让老人住得舒心、开心,让家属放心、安心。老年人活动区、不能自理老人专用洗浴间、康复间、安宁疗护间等特殊功能区,则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护需求。

  “医养楼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连。在这里,老人能享受健康体检、医疗、康复、护理、针灸、理疗等医养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形成了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方小梅说,日常,他们还会开设健康课堂,教大家做一些疏通经络、辅助降血压血糖的有益健康养生操,对于老年人来说简单易学,也能强身健体。盛桂香奶奶每天的最爱便是跟着医护人员和大伙儿一起跳操。

  “我爸这几个月肉眼可见地胖了,脸上的肉都多起来了,看着也精神多了。”采访时,恰逢徐先生前来看望父亲。徐先生说,自己因工作繁忙,想要长时间照顾家中老人却有心无力,便将93岁的徐有根委托给医养中心照顾,逢年过节再将其接回家中享天伦之乐。

  “以往工作加班的时候经常要担心爸爸有没有按时服药,是不是舍不得买菜,会不会有什么突发情况。”徐先生说,现在医护人员把父亲照顾得很好,他的压力也减少了许多。

  优质的护理、定制的伙食、舒适的环境、贴心的服务、专业的管理,不但令老人家属满意,更让入住的老人赞不绝口。“方院长和护工对我比女儿还要好,帮我梳头、按摩,在养老院住比在家里住还要开心。”同样入住的许招娣欣喜地说。

  编辑:黄云鹏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