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人文民俗
汇聚多元力量 推动保护传承
让“非遗之花”在金东绽放
2022-07-16 16:25:30来源: 记者 季凯琳 俞鸽/文 陈怡滢/摄

  金东二胡悠悠回响,金东面塑栩栩如生,婺州双桂堂雕版精雕细琢,婺州窑流光溢彩……金东这片热土之上,各类文化色彩斑斓,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朵朵绚烂之花,绽放着时代的华彩。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区、建设生态旅游胜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金东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挖掘全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传承与创新“非遗”焕发新的生机

  “我小时候听过小锣书,没想到现在还有机会学习它,非常激动。”近日,“金东小锣书”培训班在岭下镇岭五村的“坡阳书堂”内开班。金东区曲艺家协会理事、小锣书传人——叶振中为村民们授课,现场为大家表演展示了《赵小菊骂夫》和《西瓜皮》片段,并传授了两种小锣书的敲打技巧。

  小锣书,俗称“唱梨膏糖”,前身是清末的“说朝报”。当时卖“朝报”的人为了吸引路人,一面敲小锣一面用方言念“朝报”的重要新闻。后来它发展成为说唱曲艺,抗战时流传到兰溪、金华一带,盛极一时。小锣书的表演形式简单,多在露天演唱,一副三脚架,一张长凳代表舞台,一人或二人一搭一挡说唱,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

  说起小锣书,就一定要说一说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东小锣书”代表性传承人——施水云,他是东孝街道施村人,今年93岁。施水云十七八岁开始拜师学习小锣书,创编长篇评书有30多个,包括《济公》《智取威虎山》等。同时,他还创作编写短篇书目200多篇,其中包括金华地方民间传说、故事,如《常遇春破梅花门》《黄大仙故事》《农村十二年远景》等,深受群众喜爱。“最早的时候,在金华一带有十多名小锣书表演者,发展到现在,会小锣书的人已经只剩下施水云一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郑小杰告诉记者,几年前,施水云担忧小锣书的传承,好在终于发现了对小锣书感兴趣,并自学了小锣书的叶振中。

  “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帮助下,我结识了施老师,并经常向他请教小锣书的相关问题。他会将自己的经验告诉我,我也有幸成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锣书的传承人。”叶振中说,现在自己经常会参加各种文艺表演和小锣书培训,希望小锣书这一非遗项目能被更多人“看见”,从而挖掘更多小锣书的爱好者,并将其继续传承下去。

  据悉,为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了塑陶篆雕、传统体育类、曲艺类、民俗医药类、传统美食类等专委会,对各种非遗项目进行分类管理。

  “协会定期摸排全区非遗文化保护情况,对于濒危非遗传承项目通过文字、视频、音频材料的整理和相关人才挖掘、培养等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郑小杰介绍,“今年,我们加大金华说书、大成拳、打行锣、官田銮驾等濒危非遗项目的音频保护力度。”

  与此同时,我区正在积极筹备建立金东区非遗保护协会非遗传习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传习基地,鼓励非遗传承人延续传承,并面向非遗传承人与非遗项目建立考核制度,规范非遗项目商业运营,加强并优化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在此基础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依托艺术团队,结合金东抬蜡烛、北山打行锣等特色非遗项目,编排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通过文化下乡、文艺走亲等方式助力金东非遗走出去。

  “近年来,我区还拓展线上课堂模式,全方位开展非遗宣传和保护活动。”区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依托‘云艺课堂’这一平台,邀请各非遗传承人在线上进行授课,以更简单直观的形式让群众感受到金东非遗文化之美,让更多的人能够自发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经过多方传承与保护,去年,金东区共新增非遗项目23个(其中市级7个、区级16个),新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7人(其中省级4人、区级33人)。

  此外,为了深入挖掘金东非遗文化资源,我区加大与院校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大、金职院及社会科研力量,创新实现“企业+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等“非遗+”模式,让传统文化搭上现代化生产的快车道,以新模式、新路径、新渠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绚烂之花,绽放出崭新的时代华彩。

  打造“非遗IP”构建文化产业新业态

  竹制品、花格门窗、木雕、老家具……在岭下镇的坡阳古街里,藏着一个古色古香的衡庐民俗文化馆,走进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老器物。在观赏中,人们仿佛随着时光回到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馆内每一个老器物,都在讲述着故事,令人回味追思。

  衡庐民俗文化馆馆长潘海雷从事软装生意20多年,他的业余爱好之一就是收集老器物,长年累积下来,已经超过5000件。2019年,岭下镇岭五村在将坡阳古街上的历史建筑修缮后,亟需引进一批新业态,带旺古街人气。潘海雷在岭下镇打造文化老街政策支持及金东文旅领导相关指导下,将收藏品搬到这里,开起一家衡庐民艺展示馆。

  衡庐展馆为江南清式传统民居,展示分上下两层,一楼展示金东及江浙各地竹编、木雕、花窗,家具等中式老器物;二楼展示中国古代文房器物,以文房现台为主。为了更好体现这些老器物的价值及让参观者更全面感受中国民间工艺的风貌,该馆还以循环展示的方式推出藏品,即不同季度展示不同专题,依次循环,暂定推出竹编系列、花格门窗系列、老家具系列、木雕系列、文房砚台系列等。

  每天开馆后,潘海雷都会将这些藏品精心打理一遍。在他看来,从这些宝贝身上能看到历史中的文化脉络,每一个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游客去探索。“我很高兴可以在历史建筑里有一个藏品的展示平台,可以和更多人分享并感受老器物的魅力。”潘海雷说,他希望能将这家展示馆打造成当地的一张名片,助力金东文旅事业发展。

  除了静态的展示外,许多非遗博物馆还设立了体验区,让参观者对非遗项目有更直观更深刻了解的同时,也让非遗“活起来”。“你们可以先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我教大家做。”近日,位于塘雅镇下吴村的面塑展示馆内热闹非凡,许多学生趁着暑期来参观和体验面塑技艺。

  面塑馆分为两层,共120平方米,一楼是工作间和产品展陈区,二楼则是游客体验面塑的场所。面塑馆里,100多件面塑惟妙惟肖、色彩丰富。馆长方晔是下吴村人,也是面塑的市级传承人,多年来,他在这里教参观者学习制作面塑,为市民提供一个了解面塑技艺的平台与窗口。

  在金东,类似这样有意思的私人收藏馆(主题博物馆)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区推动“人文富区”战略深入实施,制定了《金东区私人收藏馆(主题博物馆)以奖代补扶持办法》,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落实私人收藏馆补助经费,确保博物馆运营有必要的资金保障,并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私人收藏馆(主题博物馆)依法参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展示。同时,相关部门积极建立工作台账,制定问题清单,加大对私人博物馆扶持工作的督查力度,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我区还为非国有博物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条件,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私人收藏馆(主题博物馆)的专业水平,共同打造金东靓丽的“非遗名片”。

  优厚的扶持措施之下,全区涌现出一批优质的私人收藏馆(主题博物馆),比如古婺窑火陶瓷博物馆、电影主题馆、伯老陶瓷艺术馆、黑陶文化艺术馆、木雕展示馆……这些博物馆的出现,延伸了非遗项目的文化触角,构建出传统文化普及新矩阵,依托打造浙江省文化标识“金东佛手”等“非遗IP”,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同时,也盘活了文化产业就业市场。

  以面塑展示馆为例,这家用老房子改造而成非遗展示馆,自2018年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上万人次,研学与旅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一些村民通过从事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行业,实现增收。”方晔说,“现在,村里的党员干部经常会过来帮忙接待游客,大家都希望可以通过面塑馆吸引更多游客,助力乡村发展,让村民走上共富道路。”

  编辑:黄云鹏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