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美丽乡村  >  美丽乡村建设
宛如世外桃源
这座深山古村期待绽放新颜
2022-12-03 21:58:00来源: 记者 马丽萍 沈心怡 /文 张鹤 黄文龙/摄

  秋尽冬初,银杏枝头叶黄,恰逢天降一阵细雨绵润着寸寸土壤,我们驱车前往岭下镇最南边的山坳里,走访一个古老的村庄——后溪村。

  驶进群山深处,满眼皆绿,车轮下的柏油马路蜿蜒却又宽阔,宛若一条游龙直通后溪村村口。踏入村庄的那一刻,一切喧嚣都离我们远去。背靠青山,头顶蓝天,向阳而生,后溪村好像是颗遗落在深山的明珠,静谧的外表掩藏不住本身璀璨的光芒。从山上流淌下来的溪水绕村而过,村民或忙碌在葱郁的果林中,或在古朴的文化礼堂里下棋,脸上洒满笑意。

  沿着溪水,我们慢慢在这个深山古村的各处寻找记忆碎片,展现后溪村美丽“蝶变”的故事。

  古屋旧祠

  隐于群山中的乡愁滋味

  保留至今的古村落有很多,其中不乏建造巧妙、雕工精美的古宅,如果将后溪村中的古屋单个拎出来对比,并没有出挑的地方。

  但后溪村中的古建筑群能让走入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另一种滋味——乡愁。200多座用石头做基、泥土砌成的古屋鳞次栉比地坐落在山脚下。因为自古远离交通要道和繁华的城市,这个深山古村仿佛已经被时间遗忘,面貌还留在过去,如果不是村中崭新的洗衣房、运动器材等设施,真给人一种误入桃花源的感觉。

  后溪村的老人指着前后不远处的两座大山,说翻过山岭便可以分别到达武义和义乌。后溪村由后溪、黄坞口、东阳铺、福建铺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现有农户468户,1114人。

  据传,从南宋末年开始,连年的战乱纷争让人们不断迁徙,因为此地既无风雨之灾,又无旱涝之忧,汤氏先祖汤千六便从武义零岩村迁居至此,逐渐发族形成一个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庄依水而建,四面环山,村内有一条小溪沿山谷而下,溪水时宽时窄,如同莲藕,所以被称为“藕溪”,而金华方言中“藕”与“后”谐音,“藕溪”逐渐变成了“后溪”,村子便称作后溪村。四面山峦为屏障,使后溪成为藏风聚气的宝地,这样的山脉、水脉、人脉养育着后溪村人。

  后溪村党支部书记汤良滨带着我们沿狭窄的巷弄行走。每条路都用鹅卵石铺就,路中间是一块块青石板,青苔在卵石边沿生长,走上去步伐自然缓慢起来。因为村庄老屋大多顺着山坡建造,小路一会向上一会又向下,有些地方还十分陡峭,身边不时有发须皆白的老人经过,他们或背手缓行;或挑着锄头倏然而过,向我们投来慈祥的微笑,好似隐居世外不问世事的仙人。

  “我们村里人普遍长寿,而且身体都很好,年过九旬还能下地干活,就是因为山好水好,再加上这几年村庄环境越来越美,住在这里心情自然舒畅无比。”汤良滨自豪地说。

  雨过天晴,阳光洒落下来,清澈的小溪中有几只鸭子正在畅游,不时发出几声欢快的叫声;小猫眯着眼睛蹲在古屋的台阶上,看到有人靠近会主动来蹭裤腿;几只大狗迈着轻快的步伐在石子路上留下一串串梅花印,湿漉漉的双眼透露着对陌生来访者的好奇;还有母鸡昂首阔步从我们眼前经过,身后跟着几只金黄的小鸡,一派祥和温馨的画面。

  村里有做工精致的古宅,青砖墙面严丝合缝,大门梁柱雕刻精美,宽敞的天井高悬头顶,置身其中仰望天空,感觉就像坐于井底;下面的沟渠也用青砖细细铺垫,处处透露着大户人家的气派。

  村庄数量最多的便是农家小宅院,看似不规则的石头和谐地堆砌在一起,黄泥和着茅草将石头牢牢黏合,是无数人记忆中老家的熟悉味道。虽然老宅造得密,但其实房子空间尺度比例却是巧妙,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后溪村古建筑群的原生态水系,沿用至今。高山上的清泉从石子路旁的暗渠缓缓流过,百年来,在渠里的石头上留下岁月的痕迹。泉水通过水渠流入村里的7个池塘,又流到村口溪中,为村民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村里不仅常年清水不断,而且温度、湿度都很适宜。

  小路弯弯曲曲,延伸至每户人家门口,让人感觉似乎走到了尽头,却又每每峰回路转。爬到村后的山坡上,全村景象尽收眼底,高低不等的老宅错落有致地沿着细细的溪流延展开来,清幽清逸,云雾缭绕,鸟语花香,有种神奇的宁静,仿佛连一片树叶的呼吸吐纳声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池塘水渠、阡陌交通、青苔石板、炊烟袅袅……徜徉在村庄小路,闻着家家户户传出的饭香,数百年来金华村民的古朴生活正在我们身边重现。这种乡愁滋味,这种老家记忆,是单纯几座古宅、几处古迹所无法给予的,而这正是后溪村最珍贵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整合优势

  百年古村焕发新魅力

  走下山坡的时候,我们经过了一段美丽的“鲜花路”,一个个花盆沿着石子路整齐摆放,村民潘桂茶正弯腰仔细侍弄花草。听到大家对这段路的赞美,她的脸上绽放出笑容,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每盆花的品种和特点。

  菊花、月季、茶梅、鸡冠花……潘桂茶门前宛如一个小小百花园,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可供欣赏,为古朴的小巷增添了不少色彩。“以前我可不会把花摆在路上,那时候每条村路都是黄泥路,一下雨就有泥水溅到花盆。天气一干燥,路上的灰尘就会牢牢地粘在花瓣上。前几年门前铺上了鹅卵石,美观又整洁,把花放在这里既能晒到阳光,路过的人看见心情也会好。”

  由于地势偏远,后溪村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现在人们眼中犹如珍宝的上百栋古宅在多年前反而造成了村庄的民生困局。“老房子的格局和设计都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慢慢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汤良滨说,一年到头,来这里的陌生人很少,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也不常回来,因此,即使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村子却几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着。

  生活不便利,是住在古宅内住户们最大的心病。烧土灶、用老式马桶、每天走坑坑洼洼的巷道去打水……让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感到害怕和担忧。除此之外,古宅因年久失修,大梁、柱子已经开始被白蚁侵蚀,雨天漏水已是司空见惯,房子倒塌也随时有可能发生。

  一年年过去,村里的年轻人耐不住古宅里的种种不便,纷纷迁居城市或另建新房。没有了人气,古村也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一根根写满沧桑的木梁,一块块颓败破碎的残砖青瓦,看了不免让人感到心酸。不少老房子在风雨中飘摇,有的甚至已经倒塌。

  “那时候村里也有很多人想保留祖宗的遗产,可是实在没有好的法子呀,修缮老房子要花的钱比重新建一座新房的费用还多!”今年87岁的汤忠有是后溪村的老书记,和他一样,村里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纠结的心,当时古民居的保护是这个偏远小山村村集体无力承受的“负担”。

  因为村里人多地少,土地指标紧张,很多村民都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可是原先的旧村改造项目依赖原拆原建,如果拆了,根就没有了。但如果不拆,村民怎么建新房改善生活呢?

  “只差最后几步,老宅就要被拆掉了。”几年前,当后溪村村两委推动农村旧房改造工程时,绝大多数村民都举双手赞成,一期旧村改造工程涉及50户人家,已基本上与村民达成协议。大家都盼着天气转好后,旧村改造工程快些实施。

  不久,一群来自规划设计、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来到这里,为后溪村所惊艳,劝村民不要拆,原本准备就绪的“旧村改造”工程一缓再缓。后溪村的困境也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在网上引来了热议,这座深山宝藏得以保存下来。2017年,后溪村入选省级首批传统村落。2019年6月,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得到了相应的扶持资金后,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老宅保护工作,在保持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目前,后溪村已经将3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修复完成,吸引一批批来客前来寻古。

  古宅恢复往昔的风采,配套设施也要跟上,相应景观设计、村口景观工程、饮用水改造、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洗衣房……从村庄综合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后溪村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蜕变。村里统一定制了篱笆样式的围栏,装饰每个村民的家门口;废旧器皿种上了鲜艳美丽的花花草草,朴素的石屋也开始“附庸风雅”……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深山小村,如今出落得亭亭玉立。

  “我们村从无人问津到现在以‘美’和‘古’闻名,每到节假日都有许多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我们也在谋划如何整合山水资源进一步打响名气。修缮好的古宅准备拿来招引适合的项目,内部设施更新过的古民居也能做成农家乐或者民宿,留得住游客,留得住资源。”对于未来发展,后溪村的村干部踌躇满志。

  激发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开放多元

  后溪村村口有处别致的景观,几块大石头堆砌成小山,花草点缀其中,清澈的溪水从石缝流出掉入下方的水塘,和身后的汤氏宗祠相得益彰。景观旁便是休闲广场,正值午饭过后,村里不少老人在这里边锻炼边聊天,说起这几年村里哪些地方变化最大,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村里有几家做木柄的小作坊,总是把木屑乱堆,风一吹,漫天飞舞,非常难打扫。”

  “村子没有固定扔垃圾的点,大家会把垃圾随手丢在某个角落,还有直接把脏东西倒在溪里,垃圾会顺着水流到八仙溪,影响下游村庄的环境。”

  “我们天天来玩的广场以前还是一片废墟,老旧的大会堂就建在这里,房子塌了以后,木头、瓦片都堆在原地,外面来的客人一看到这副样子,哪里会有好印象?”

  “现在可不一样了,垃圾有了固定的投放点,村里每天还有专门的人清理卫生,几口池塘的四周都镶嵌上了大石头,漂亮又不容易漏水,大家观念也在转变,会主动花费心思把门前屋后装饰一下。”

  “山坳里空气好,古色古香的房屋外墙,现代化的室内装修,住起来比城里的房子还舒服呢。”

  ……

  村庄后方的空地上有几台挖机在作业,汤良滨介绍,这是今年通过“农宅通”申请到的宅基地,预计年底便可完成土地平整,优先提供给无房产、建房困难的村民。“因为在群山之中,一直有土地少村民多的问题,这块地可供十户村民建造新房,可是村里还有很多村民想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房。”面对僧多粥少的困境,汤良滨不禁皱起了眉头。

  沿着溪水,我们走在今年刚修的环村路上,碰到准备回家休息的村民汤忠昌。今年72岁的他鹤发童颜,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坐一坐。“这条路前不久还是只有1米宽的泥泞小路,一到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村里老人走在上面都心惊肉跳。因为走进来不方便,游客来村里也总是问小溪在哪里。如今路被拓宽至5米多,还铺上了水泥,宽阔平坦,大家都喜欢来散步。”一路上,汤忠昌向我们娓娓述说家乡的变化。

  “村里的年轻人还是愿意去外面讨生活,别看全村户籍人口有上千人,其实平时留在这里的也就三四百,大都是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才缺乏,整个村子的发展也会缓慢。”村子越变越美,名气也逐渐打响,但是就像汤忠昌说的一样,村庄缺乏新鲜血液,缺乏致富“领头羊”,前进的路在何方?

  后溪村和很多传统村落一样,“空心化”问题严重。要想留得住家,先要留住养家的人。后溪村如何利用包括气候资源、山水风光、古树名木、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让当地村民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收获到由青山绿水带来的环保红利,从而留住村民的心,还需要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路径。

  穿过古松岭一条256米长的老隧道,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一块块梯田随着山势起伏,上面种植了很多柿子树、枇杷树和橘子树。“2018年的时候我们将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简单整理后把这200多亩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经过几年的试种,明年或者后年水果就能大规模上市了。”汤良滨说。

  “这些都是最新培育的品种,前景大好,一棵柿子树就能产生几百甚至上千的毛利润。”果园主人陆建东骄傲地介绍每种水果的优势,并告诉我们,通过和后溪村的合作,他可以很方便地雇佣到村中种植经验丰富的村民,既能解决果园用工问题,还能帮助每个受雇村民增收二三万元。

  “我们计划等到柿子、枇杷成熟的时候办个采摘活动吸引游客,推广产品。但是如何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活动还是个难题,再加上村中缺少业态,游客采摘结束也没有什么好地方歇脚或者吃饭。”怎么更好地发挥果园、村子合作共赢的作用,释放更多红利,帮助更多村民携手共富,这也是后溪村村两委谋求村庄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深山古村的发展道路到底该怎么走?也许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的古村落保护中得出答案。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位于磐安、新昌、天台三县交界处,同样地处偏远,但建筑特色明显,许多由黑色玄武岩垒成的古民居,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乌石古村之一。村子一边大力保护修缮乌石古村落,一边在村边规划新区,建起漂亮的农家别墅,发展农家乐,如今成为了全省著名的旅游特色村。

  古村落保护的例子不胜枚举,后溪村也在借鉴学习中挖掘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积极引资兴业创业活化乡村业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效结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深山古村能灵活以用促保、用保互促,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古村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沉淀着自己相对独特厚重的村落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当地村民的感情纽带,更承载着众多渗透骨髓的文化基因。身为金华山地原始规划最生态、最平民、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古村落,后溪村既要“活下来”,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催生内在动力,古今“碰撞”聚力共富。后溪村的“活力”或许在于,利用好文化内涵,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发展,打响“古村落+”特色产业品牌,提升村落生命力,让村落有人来、有人留、有人居,实现从美丽空间、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的跃升,真正将承载的深厚乡愁记忆传承下去。

  编辑:黄云鹏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