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不染自然村是上世纪中叶的“明星村”。它真的“一尘不染”吗?昨天我们到这里寻觅从“邢不染”到“尘不染”的岁月痕迹。
位于二环东路旁的赤松镇尘不染自然村并不大,有村民260人。全村以尘仙街为界,一半是古色古香,一半是崭新风貌。尘仙街的外侧大多是泥墙黛瓦的老房子,一栋栋房屋虽已上了年纪,却依旧干净整洁。里侧则建起了一幢幢小洋房,三四层高还带个小院子,同样井井有条。
1958年前后,当时的邢不染村开始组织家家户户搞卫生,在全村人的努力下,村道、房前屋后,甚至是房梁、墙面、楼梯都一尘不染。村民邵秀琴自豪地说:“检查人员用自己穿的白衬衫袖口检验都能过关的。”彼时的邵秀琴还是个10来岁的小姑娘,她清晰记得,大人搞卫生,小孩就组队抓苍蝇,抓100只苍蝇可以到村干部家换一颗糖,所以大家都很卖力。“毫不夸张地说,当年我们看到一片树叶落在地上都要捡起来嘞。”邵秀琴滔滔不绝说着60多年前的桩桩趣事。
1959年,时任村妇女主任的倪姣花受邀参加北京的群英会,邢不染村也正式更名为尘不染村。在中央点名表扬下,一尘不染的尘不染村就这样打响了名气。在荣誉和表彰加持下,村民们干劲更足了,从村干部组织到自发参与,直到现在,村上六七十岁的老人很多还习惯在口袋里放一条白毛巾,随时可以擦一擦灰尘。“小时候村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牌,可惜现在都找不到了。”村妇联主席钱燕芳说,这是村民们的遗憾,也是村上的损失,大家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寻回这些荣誉的象征。
有了过去的经验和基础,对近几年兴起的垃圾分类工作尘不染村村民已是轻车熟路。“卫生方面村民们都很自觉,也有很多人积极报名当志愿者。”钱燕芳介绍,当年志愿者们自己学会后便家家户户上门教老人小孩,村民们也很配合,现在的尘不染村已进入垃圾分类常态化。
2020年,赤松镇按照区统一部署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尘不染村等5个自然村合并成如今的二仙桥村。
据了解,二环东路建到家门口之后,尘不染自然村迎来了新发展。“在我小时候,尘仙街就是主路,去集市都要路过这里。”钱燕芳感慨,路越建越宽,村民们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以前边上都是农田,二环东路通车后,附近的厂建了一个又一个,来我们村上租房子的人也多,房子租金也涨了,我现在就收收租金,很舒服嘞。”81岁的村民钱永生告诉记者,他家房子就在公路旁,现在一楼当商铺出租,村上和他一样美美当“包租公”“包租婆”的村民也有不少。
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照顾孩子,抽空时做一些来料加工补贴家用,是尘不染自然村大多数人家的现状。“村合并之后政策也好了,慢慢有年轻人愿意回来,希望村里人不出远门打工也能过上好生活。”钱永生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说出了自己的夙愿。对于村中缺少集体经济、留不住年轻人的困境,尘不染自然村的党员干部们也在绞尽脑汁想方法、做规划,村民们对村上后续的发展也十分有信心。
尘不染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村民们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并齐心保持村庄的干净整洁。时光荏苒,这个小村庄依旧熠熠生辉。
编辑:傅雯君
编辑:傅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