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综合新闻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从三张照片中再读英雄雷烨

  纪念著名战地记者雷烨牺牲81周年

2024-04-19 09:29:00来源: 今日金东 吴奕静 朱泳好 方柯

  记得那是2017年,我们在征集金东红故事的过程中,第一次了解到战地记者雷烨的故事。在区委党史办提供的各类材料中,关于雷烨的故事脉络已然清晰,于是我们驱车赶往这位烈士的故乡——孝顺镇后项村。然而在当时,那里难觅雷烨的印记。有村民指着高架桥下的一栋孤零零的农房说:“那里是雷烨的家,有故居的一个牌匾,是他的小弟弟特意从杭州寄过来的,还有书桌、书柜……”

  2020年8月1日,雷烨故居经过修建后对公众开放。雷烨的青春与热血再次跃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得以通过这样一个追寻红色印记的场所,与同属金东的新闻界前辈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谈。

  2024年4月18日,我们再次来到雷烨故居。屋外的上空,高铁呼啸而过,东边斜角,是依然在运行的浙赣铁路线。这里,是雷烨追着火车跑回的家乡,是他魂牵梦绕放心不下的故土……

  雷烨原名项俊文,是一名战地记者,是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中唯一的摄影记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英勇就义;在人民群众面前甘愿奉献、全心全意;在新闻工作面前严谨踏实、深入敌后。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实现了自己的初心:“不会于这世界空跑一趟。”

  81年前的今天,雷烨在河北省平山县壮烈牺牲。29岁的他最后望一眼身旁的炮弹火焰和太行山南段峪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从容砸碎照相机和自来水笔,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殉国……

  也许是出于同样作为新闻记者的情怀与追思。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时时在缅怀家乡的这位英雄前辈。他是高山,是丰碑,是灯塔,他能照亮我们所追寻的理想的远方。我们想通过三张照片,一起再读雷烨,读他的故事,读他的敬业,读他的奉献。

  一封家书抵万金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4年,照片中的三人,是来自项家的项秀文(顺金)、项俊文(金土)、项秀华(云凤)。90年过去了,身边的亲哥哥,是人们口中的大英雄——雷烨。

  雷烨,原名项俊文,1914年8月出生于金东区孝顺镇后项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项元春虽是不识字的农民,却颇有远见,创办了后项村第一所小学——环河小学,并带头建造“项氏祠堂”,后因积劳成疾早早去世。

  五个子女里,雷烨为长子,大妹秀英,二妹秀华,三妹秀娟,弟弟秀文。1932年,由于母亲身患疾病,家中难以维持,刚完成初中二年级学业的雷烨不得不辍学回家。不久后,雷烨前往义乌培磊埠头小学任教,并带着二妹秀华和弟弟秀文跟班就读。他们正是照片中的三张年轻的脸庞。

  在那个岌岌可危的年代里,家与国都飘摇,国家不稳定,小家无可依。投身抗日烽火的念想萦绕心头,雷烨的身心被灼烧得滚烫。然而在他身后还有四个年幼的弟妹需要他的照料。雷烨忍着心痛和不舍,将弟弟妹妹一个一个安顿好。大妹秀英嫁至浦江,力促二妹秀华与好友严金明成婚,三妹送至二仙桥姑妈家,弟弟秀文则送至浙江省贫儿院托付严金明关照(当时严金明在该院任教)。

  1938年5月,雷烨到贫儿院与弟弟告别,将祖宅典卖当做路费。随后,雷烨便秘密踏上革命救国的征程,坚毅挺拔的背景渐渐隐没在奔赴战场的洪流里,在家乡的篇章正式翻页。

  在雷烨唯一留存的家书中,雷烨挂念着弟弟妹妹,用着家常的语调惦念着家里的一点薄田。“末了,望你们三个人迟眠早起、努力做事、努力求学!”拳拳之心、殷殷之意,跃然纸上,可没想到,哥哥项俊文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般,怎么找也找不到……

  一声呐喊震天地

  这张照片摄于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大惨案”现场,作者正是战地记者——雷烨。仰天张着嘴大哭找妈妈的孩子,如同那些年孱弱的中华民族在哭泣。

  1939年8月至9月期间,雷烨随军挺进冀东,在进行战地新闻采访工作的同时,先后担任冀东军分区宣传科长、组织科长等职。

  在环境极端困难和恶劣的抗战第一线,雷烨写了大量新闻报道,拍摄大量弥足珍贵的战地照片,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既是战地文字新闻记者,又是摄影新闻记者的全能战地记者。

  他的文字和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冀东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亲临现场记录了日寇烧杀掳掠的累累罪行,其中就包括惨绝人寰的冀东“潘家峪大惨案”。

  “亲人在哪里?老人的哀嚎以外,听不见昔日的牧羊少年的歌声和老人的咳嗽,没有炊烟也没有灯光……黄昏里,在潘家峪,我们向谁告辞呢?”1941年1月25日,日军血洗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潘家峪大惨案”。雷烨第二天就赶到现场,残垣断壁,成堆的尸体,有的烧焦成团扭结似在挣扎……他流着泪记录下了日寇疯狂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证。

  他在《惨杀场视察记》中写道:“我愤怒地彷徨,张望——昔日向我亲切称呼同志的兄弟们,亲切关怀挂念我们的老人,曾经为我们殷勤做饭的嫂嫂和妹妹……此刻含着无限的愁怨,横在夕阳斜照里。”他把自己痛苦燃烧的心,放在人民愤怒的海洋里,合成一片云响,向世界吼放出了悲壮。

  “青春的鹰!勇敢的鹰!冀东年轻的子弟兵!”雷烨在呐喊——“冀东是谁的?不是日寇的,是我们的!我中华民族这一柄复仇复土之剑,必将愈磨愈利,直指黑水白山,直指日寇心脉!”

  雷烨把对抗日军民满腔的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恨全部倾注在笔端,融入镜头里,被战士们称为“多产高产的前线记者”。

  看着那一页页珍贵的史料,我们的手在颤抖,心在收紧,所有的所有,还因为雷烨也是一名记者。

  双向奔赴心连心

  照片中的这位老人,与雷烨和他的家人们非亲非故,却十多年来心连着心。他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不求回报地查证、揭示雷烨同志身世资料,并将之整理汇编成书。这位老人名叫高永桢,是《雷烨传略》的作者。去年,他曾在新冠病危出院后,坚决要再来看看雷烨的家乡,看看金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去年底,我区孝顺镇中心小学在雷烨故居广场(孝顺镇新后项村文化礼堂)开展“雷烨中队”成立活动。当少先队员们向高永桢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时,老人开心地起身回应:“这是我第二次来雷烨故居,很欣慰有越来越多人知道雷烨,走进雷烨故居,聆听雷烨故事,学习雷烨精神……”

  故事始于1986年。在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浙江与会代表项秀文找到河北与会代表高永祯。满怀期待的项秀文拿出哥哥项俊文的照片,希望能从高永祯处得到一些线索。高永祯听了项俊文一家人的故事后,深受触动。

  当时仅有的线索就是项俊文以“雷雨”化名从河北行唐陈庄药店给家里发过的一封信。由于项俊文当时的身份和行踪并不为人熟知。与项家素昧平生的高永祯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十五年间东奔西走,煞费苦心,到处寻找。

  终于在2001年,高永祯在旧报纸堆里找到一篇战地记者、著名摄影家沙飞的文章中发现了“雷烨”的名字,与所寻找的项俊文的化名“雷雨”仅一字之差,并且了解到雷烨的墓地位置。高永祯终于查清,沉寂了近60年的八路军战地记者“雷烨”就是项俊文,圆了项秀文其家人60年未实现的“长梦”。

  在《雷烨传略》自序中高永祯老人写道:“在查到项俊文(雷烨)下落的同时,发现他是位杰出英雄人物,又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所以之后的15年间一直在手机和研究他的英雄事迹。目前已掌握其基本生平事迹,但事迹背后的故事情节并未完全掌握,尤其对他在冀东4年来取得的辉煌事迹背后的故事情节知之甚少,等等。”

  “2018年我第一次来雷烨故居,那时候这里还没有整修,村上知道雷烨的人也并不多,回去后我便开始写《雷烨传略》这边书。”对这本书如何去写,高永桢老人有着自己清晰的规划。他希望能够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英雄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为史家将雷烨载入史册和学者研究雷烨提供参考史料。包括诸多记者在内的“寻找雷烨”微信群,如今人数上百人,每日都有人在群内发布一些关于雷烨的消息。雷烨的亲人、熟悉雷烨的学者专家、摄影界老师、各级平台记者、雷烨生平好友和战友的遗属,大家如同在交接一般,一棒接着一棒,将雷烨的故事一点点拼凑、一点点恢复、一点点传播。

  诚然,雷烨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投身抗日锋火的热血青年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一位接触战地记者,他为抗日救国英勇献身,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高永桢老人在《雷烨传略》后记中所言:“宣传雷烨,弘扬雷烨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编辑:董亮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