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居全市第一!
村卫生室,农村居民家门口的就医第一站,被视为基层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网底”。2024年,金东区直面村卫生室资质村医比例偏低、村医老龄化严重等症结,以大手笔深化改革,打出了一次性新建公办村卫生室80家、探索优质健康服务“下村”机制、创设实施人才培育机制三管齐下的组合拳。
2024年12月,80家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全部跑出当年建设、当年投用的“金东速度”,村卫生室政府办率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一。截至目前,我区公办村卫生室增至141家,农村医疗“网底”进一步织密。
统筹布局集中建
“15分钟医疗服务圈”加速打造
走进源东乡东叶村卫生室,只见室内空间明亮整洁,内部设置了全科诊室、药房、观察室、处置室等多个功能空间,血糖仪、血压计、身高体重秤等健康管理诊疗设备配备齐全。村卫生室医生告诉记者:“除了配备医疗设备和药品外,村卫生室还贯通了医院信息系统、医保结算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等,对于不少常见疾病的诊疗和慢性病的日常管理,现在村卫生室也可以看诊。”
在我区的乡村医疗体系建设蓝图中,有效运行的村卫生室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2024年,为回应群众期待,落实全区乡村医疗体系建设部署,金东对全区村卫生室布局进行全新的系统规划与建设。
为将每个站点的服务效率最大化,我区优先选在1000人口以上行政村和3000人以上社区布点村卫生室,同时通过邻村延伸、巡回医疗等方式,尽可能确保人口较少不适宜单设卫生室行政村和偏远村能够均衡获取医疗服务资源。通过积极争取到纳入市、区两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政策支持,在建设模式上广泛汇聚村镇、国资公司合力,总投资1000万元的80家村卫生室新(改)建项目得以在一年内实施。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41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更多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上了便捷、同质的医疗服务,金东“15分钟医疗服务圈”加速呈现。
打造特色优服务
从“家门口”来到“心坎上”
如何发挥村卫生室功能,让村卫生室从居民的“家门口”来到群众的“心坎上”?一年来,村卫生室硬件设施的快速建设、更新的同时,优质、惠民的医疗服务也在同步“下沉”。
2024年,我区在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落实的基础上,实现141家政府办村卫生室使用集采药品全覆盖。这一举措与医保结算系统全覆盖贯通相配合,相较于普通药店渠道,居民购药费用可节省近50%。村卫生室的设立也为“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提质打下基础。据悉,自启用以来,我区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采取“蹲点坐诊+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服务村的签约居民的随访交流,将惠民的医疗服务与政策送进群众家中。一年来,我区完成三轮过期药品入户查看回收,开展健康宣教1.04万人次,建立“家庭病床”62张。
为激励村卫生室提档服务高效运行,我区还制订了《金东区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分级分类建设标准》及配套规范,推出星级管理。目前,金东已打造三星级村卫生室13家,二星级村卫生室84家,达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超95%。
机制发力引留育
壮大稳定村医队伍
村卫生室的长效运行,离不开稳定、高素质的村医队伍。为破解村医队伍的老龄化,补齐力量缺口,2024年,金东区着力创新机制,从“引、育、留”三方面同步发力,推动村医队伍壮大稳定。
2024年12月20日,29名大学生村医培养对象与岗位所在乡镇卫生院正式签订协议,进入培养流程,这是我区首次面向本地大学生,全程培养未来的村医。
“以前不是优质人才不愿下沉村卫生室,就是村卫生室缺乏高素质村医导致业务无法开展,因此大学生村医专项培养突出‘匹配’二字,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中会西的村医为宗旨,并联合区委组织部等5部门出台方案,从培养流程、待遇、退出机制等多维度为潜在人才栽好职业发展的‘梧桐树’。”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机制将在8年时间里为我区培育一支百人大学生村医队伍,为村卫生室的高质量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我区还充分利用市中心医院—金义新区(金东区)紧密型医疗集团签约成立的合作资源,将村医纳入医疗集团常态化进修、坐诊带教、技能培训的对象,提升现有村医的整体素质。过去一年,我区共选派75名村医赴上级医院进修培训,参与教学活动40余次。
以村卫生室快速建设为改革平台,以服务创优提升运行质效,以人才培养机制确保长效持续,金东织密村级医疗“网底”,正在通过大手笔的深化改革,切实将公共服务堵点转化为民生获得感、幸福感。
在赤松镇桥里方村卫生室、多湖街道东湄社区卫生服务站,两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学科优势,创办“中医夜门诊”,错开居民务农工作、乡镇卫生院内业务繁忙的白天时段,派出中医师在晚饭后至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服务。门诊针对颈、肩、腰等常见疼痛疾病,提供中药饮片和针灸、拔罐、推拿、中药熏蒸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秋季以来惠及居民4500余人次。为了让深受群众欢迎的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诊疗、保健中大显身手,我区还在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内设置“中医阁”,目前全区共有5家。
编辑: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