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村镇“项目师徒制”助力年轻干部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孝顺镇“银青对话”推动创新思维融入乡村振兴,源东乡组织24名青少年,在施复亮、施光南故居重温红色历史,感受信仰力量……五月的金东,在乡村振兴与红色传承的双轨上,代际互动的生动场景不断涌现。
五四精神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近年来,新区以“银青共育”为纽带,凝聚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等“五老”群体与青少年力量,通过机制创新、红色教育、文化融合等多元路径,将“五四”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与青少年成长,为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五老”群体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为此,新区立足实际,构建“银青结对”、“银青育苗”、“银青对话”等多轨机制,推动经验传承与青春力量深度融合。“接过老干部的‘接力棒’,我们要像艾青笔下的‘火把’,在基层一线照亮群众的急难愁盼。”对于新区搭建代际传承“连心桥”的机制,傅村镇选调生李佳慧深有感触。
在“银青结对”机制下,目前全区85对老干部与年轻干部以“师徒结对”形式共成长。通过“月度计划、季度攻坚、年度晾晒”的成长指南,老干部将专业知识、基层经验倾囊相授,年轻干部则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一线锤炼本领。
针对广大青少年群体,金东区创新“银青育苗”机制,选聘50余名老教师、老法官等具有教学、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五老”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法治教育、红色文化等特色课程。“五四精神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老干部,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当今的青少年,在基层调研中倾听民声,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创新思维。”孝顺镇老年学校党支部书记盛永许动情地说道。
从机制创新到文化浸润,从红色教育到基层实践,新区青少年通过“五老”的言传身教,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老干部则在互动中焕发新活力,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智囊团”。“‘银青共育’不仅是代际融合的创新实践,更是赓续红色血脉、赋能新区发展的关键引擎。下步我们也将更好凝聚‘银青’力量,助力打造增长极、建设新中心。”区委老干部局(关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还通过建立先锋队、品牌工作室等形式,提升“五老”队伍的专业性,为“银青共育”提供长效保障。
编辑: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