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帮上什么忙,只不过是在群里转发了下。”面对夸赞和感谢,塘雅镇寺前村妇联主席张玉敏轻描淡写道。但正是这看似寻常的举动,却在关键时刻为村民撑起一片温暖的天。
前几日,走在加班回家路上的张玉敏偶遇外来务工的曾凡敏夫妇,见两人举着手电筒焦急寻人,她立刻上前询问。得知夫妻俩患有智力障碍的22岁儿子小渊失联后,张玉敏心头一紧——她深知小渊平日很少出门,大半夜在外风险极高。来不及多想,她迅速编辑寻人启事,转发至区、镇、村各级近10个工作群及家人群,同时发动各村妇联姐妹接力扩散。“当时就一个念头,动用所有资源把孩子找回来。”
那一晚,张玉敏辗转难眠。她帮着查看监控,发现小渊下午5时多骑电瓶车出门后便没了踪迹,多条分岔路让搜寻如同大海捞针。深夜11时半,她强忍睡意询问进展,直到凌晨4时,曾凡敏一句“儿子找到了”的消息传来,她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原来,小渊骑到东阳后,电瓶车就没电了,有一好心的烧烤店店主和小渊沟通无果,发现异常后就报了警,最终通过警方联系上家人。上午7时,张玉敏在各个群里报平安:“孩子凌晨找到了,谢谢大家。”这场跨越两地的爱心接力,在她的推动下画上圆满句号。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张玉敏的工作中早已不是新鲜事。“天气太热了,我好担心老人到处乱走会中暑。”几个月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徐奶奶迷路到寺前村,她二话不说将徐奶奶请进家休息,并端上茶水和水果,一边安抚一边报警。得知徐奶奶是塘雅村村民后,她立刻联系当地妇联主席黄彩兰,在黄彩兰及其家人的协助下,最终护送老人平安回家。
这份对村民的牵挂,也延伸到乡村养老事业中。今年,寺前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完成改造,崭新的地砖锃亮,生熟分离的操作区井井有条,角落的卫生死角被彻底清扫,整个空间一尘不染。老人们在这里用餐、休憩,脸上的笑容格外舒展。这背后,离不开张玉敏和村妇联团队的奔走协调,她们总想让村里的老人生活得更舒心。
“我自己家也有老人,知道照顾老人不易。”张玉敏的话语朴实真挚。连续多年获评村里“孝顺媳妇”的她,不仅对自家长辈尽心,更把这份孝心延伸到全村。比如80多岁的孤寡老人王宿春,每逢节假日总会收到张玉敏自掏腰包准备的慰问品。她还常常带着自己的儿女一同前往探望,让善意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从深夜寻人到日常助老,从协调改造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到用行动传承孝道,张玉敏用一件件小事“编织”起乡村的温情网络。在她身上,记者看到了基层妇联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更感受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份温暖,正像蒲公英的种子,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悄然传播。
编辑: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