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管家”
猪舍里,机器人5秒拍一张照片,数据秒传农户手机;数字大屏前,无人机15分钟掠过3000亩苗圃,精准完成日常巡查……过去人们眼中“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如今农民看得见、用得上、用得好。人工智能、低空飞行等新技术走出实验室,来到田埂上,成为农户日用不觉的新农具。
无人机上岗“田间保安”
“苗木抵押,得让银行放心。”站在苗木基地内,金东苗木经营户朱旭伟点开手机里的监管平台,3D模型清晰呈现着101棵罗汉松的生长轨迹。1年前,他还为贷款犯愁——过去银行评估苗木,得靠爬树数枝条,误差大、效率低,没有房产抵押,根本贷不了“花木贷”。
带来改变的,是来自金华本地的农业科技企业。2022年,金华浙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勇带领团队,用3年时间把实验室算法变成农户和金融机构间的“信任工具”。“有了无人机,银行可以远程掌握抵押物的数量、健康状况和位置等。同时,无人机能够自动分析抵押物的变化,银行发放贷款也更放心。”吴小勇说。
算法从实验室走到地头,金华金融机构已发放“花木贷”超3.3亿元,贷款监管成本也较过去下降90%以上。“空中保安”,这是金东农户对无人机的新称呼。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任周朝辉说,依托无人机智能巡查+GIS技术+AI算法,农业生产服务和监管得以高效推进。
机器人接管猪场
“3号猪舍第5栏位,有头猪体温偏高。”采访期间,金华市绿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孔林的手机响起警报。传递警报的,是搭载全景摄像头的健康巡检机器人。这位猪舍里的“全科医生”5秒就能拍一张照片,通过AI视觉系统识别生猪体温、步态,生猪健康异常检出率达95%。
“以前天不亮就得钻猪舍,冬天冻得手僵,夏天热得冒汗。”金孔林说,“现在机器人一天巡查3遍,我也有更多时间琢磨饲料配比、疫病防控了。”
在养猪大市金华,健康巡检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和消毒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猪舍里。“一台清洁机器人30分钟就可以清完1000头生猪的粪便,人工则需要3个小时。”浙江恒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亨说,企业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联合攻克了在猪舍内灵活避障等10余项关键技术。
“应用3款机器人后,合作社人工耗材成本一年节省30万元,年均疫病损失及相关防治成本也降低约100万元。”金孔林认为,为猪舍添置机器人管家,这钱花得值。陈荣亨介绍,目前机器人已助力超600万头生猪实现智能化养殖。
对未来新农具有了新期待
生产收获更智能。周朝辉表示,通过无人机与地面传感器结合AI分析等技术,智慧农业系统可精准给出缺水、缺肥的需求“处方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先进中小型农机搭载AI技术,即便是杨梅、枇杷这类生长地形复杂的特色水果,也能实现智能化精准采摘。”
牲畜养殖更精细。金孔林希望,养殖机器人能够通过扫描猪(猪仔)的活动状态,采集其咳嗽、尖叫等声音数据,自动调配饲养营养配方,实现精准投喂,缩短出栏周期。
产值估量更精确。吴小勇认为,应推出适配农业生产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精准评估农业受灾面积与损害程度,还能提前预测农作物产量,从而减少“谷贱伤农”或供应短缺问题。
编辑: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