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增多,水资源频频受到破坏,水资源环境恶化严重,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近年来,我区按照生态建设的要求,推进水环境的整治与建设,通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河道疏浚整治,河道长效保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人民群众对水环境治理的呼声依旧很高。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今年以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区和各个乡镇的整治方案即将出台,一场保卫“生命之源”的“治水”大战箭在弦上。即日起,本报特别推出“抓治水 促转型 护民生”系列报道。
往日清澈溪流 如今臭气熏天
昨日,记者前往我区部分乡镇进行水环境现状调查。在源东乡西溪,记者看到,原本宽阔的河床已被杂草丛生的泥滩占去了四分之三,泥土、杂草、枯树枝和一些白色垃圾混杂在一起。狭窄的溪流中,黑绿色的溪水散发着阵阵恶臭,令人望而却步。
“每次经过这里时都要以手捂鼻,快步行走,这臭气熏天的谁受得了啊。”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一些养殖户为了一己私利,将畜禽粪便排入西溪中,更有甚者将病死畜禽偷偷丢进溪水中。“西溪曾经清澈见底,在溪中洗澡、抓鱼、摸石子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童年记忆,如今这里却被污染物坑害得面目全非,一碰水皮肤就发痒,再也没人敢下水了。”邢村村民邢师傅说,西溪水将流入孝顺溪,之后与东阳江汇合,最终流入大家的母亲河———婺江。每每想到如今的污染现状,他都十分痛心。
顺着西溪溯流而上,在处于西溪上游的尖岭脚村,记者发现了许多规模不等的养猪场,而在养猪场红砖堆砌的外墙上,留有许多排泄孔洞,孔洞中不断溢出黑褐色的猪粪水,猪粪水沿着外墙边的小水沟直排西溪,期间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理。村民施女士告诉记者,养殖废水流到哪儿,臭味就跟到哪儿,严重影响着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样,在傅村镇溪口村村口的一条水渠中,漂浮着大量的浮萍和生活垃圾,树枝、瓜皮果壳、塑料包装袋在泛着白沫的黑水中清晰可见,肮脏的水渠与路另一侧的新建荷塘形成了强烈反差。“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清渠,许多村民都用这里的水洗衣做饭,而随着养殖废水、生活污水的肆意排入,清渠慢慢变成了臭水沟。”在水渠边居住多年的阮师傅无奈地说,特别是一到夏天,周围的村民都得紧闭门窗,一不小心,苍蝇蚊子就会成群飞入家中,苦不堪言。
原本为了增收 未料后患无穷
原本环境优美的生态之乡,怎会变成如今的尴尬局面?而环境污染的症结所在,又是因何而起呢?“当初片面追求利益,没有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现在想主动‘刹车’,却遭遇了再就业的窘境。”尖岭脚村联村干部范建华的话道出一部分村民的心声。
“早年间,村民收入大多以橘子种植为主,那时候村里的环境很好。”年近七旬的村民周大爷说,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橘林,虽然橘子产量较高,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大,自然灾害又多,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脱贫致富。
据了解,除了传统的橘子种植外,早在30多年前,这一带的村民们还种过蘑菇,以牛粪和稻草发酵种蘑菇生态环保,销路方面也有政府收购给予保障,村民收入大为改观。然而正当村里准备一心一意发展蘑菇种殖产业时,收购政策的变动又迫使村民们不得不另谋出路。
橘子种植收入少、不稳定,蘑菇产业半路夭折,淳朴的村民渐渐失去了耐心。在利益的驱使下,上世纪90年代初,带有一定污染的养殖业大规模兴起。
据范建华介绍,不过十几年时间,就从每户一两头的小打小闹,发展到几百上千头的规模养殖。特别是这几年的猪肉价格上涨,给村民们注入了强心剂,家家户户都想方设法地扩大养殖规模,目前,村里九成以上的村民都有着自家的养猪场,当起了“猪倌”。
“刚开始养猪时,光想着提高收入,环保意识也不强,养殖污染的问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对农户而言,污水进行处理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政府没有帮助建造沼气池和污水处理系统之前,直接排放养殖废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还有少数养殖户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将污水处理系统‘束之高阁’,仍旧偷排污水,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病死畜禽投入溪中。”范建华说。
恢复青山绿水 群众呼声很高
近段时间,源东乡各个村的联村干部密集下村,调查各自联系村中养殖基本情况。在雅高村一养殖户家中,联村干部沈琦的身边围满了村民,个个都很配合地回答问题。
刚接受完“调查”的村民李阿姨告诉记者,她家养了几十头猪,虽说近几年效益不错,但看着日益脏乱的西溪,她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我本身就有高血压,有时候头昏沉沉的,走在路上,风中夹杂着臭味,我感觉人都要晕倒了。”李阿姨说,她刚嫁到这里时,村中山清水秀,溪水潺潺,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芬芳,感觉这里就是“世外桃源”。但二十年过去了,这里的环境却越来越差,连散步都没个去处。“以前晚上出来纳凉,和邻居沿着河边散步聊天,如今根本不敢走出门,空气还没家里的好!”李阿姨说,其实村民们的想法都和自己差不多,希望政府部门能带领村民一起治理环境,早日让村民们呼吸上新鲜的空气。
尖岭脚村村民胡五弟是村里的奶牛养殖户,这几天,他正在修建清运配套设施。“平台修建完成后,清运车可以开到养殖场门口,改变了原先囤积后再清运的模式。”胡五弟说,现在养殖场内有近70头奶牛,日常排泄物清理工作量很大,如果还是采用先把牛粪铲到推车上,再拉到路上装车,散落在地的牛粪会随着雨水冲进溪里,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胡五弟坦言,虽然每天都在养殖场里,但自己有时候也觉得气味很难闻,加上旁边溪里的臭味,炎热的夏天真的是一种煎熬。得知乡里准备开展水环境整治工作,他马上就行动了起来。“从我自己做起,尽量保护好环境,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像源东乡村民一样,傅村镇溪口村村民也盼着能有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我也住在小溪边,真的是苦不堪言,希望政府帮我们百姓出出主意。”村民阮先生拉着记者的手说,河水又脏又臭,导致成群的蚊子苍蝇乱舞,吃个饭都要拿着苍蝇拍,很不卫生。“希望能把这条河治理一下,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好一点。”
治污重在转型 关键因地制宜
随着村民改善环境呼声的日益高涨,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为了在实现产业和谐转型的同时保障村民实际利益,加快转变畜禽业发展方式,寻找多元化致富路径成为源东乡政府与养殖户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作为纯农业山区乡的源东乡,目前已有养殖户1500余户,生猪存栏5.6万头,奶牛738头,而有沼气池等处理设施的只有342户,直排户数量长期居高不下。
“乡政府每年都要安排大量资金开展清理、深埋等工作,但因为养殖户基数大,环保意识不强,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只有引导到位,才能打赢环境治理工作这场必胜的攻坚战。”乡党委委员、常务副乡长邵理红说,除了白桃产业,目前养殖业收入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要真正改变这一现象,拓宽发展之路,寻找多元化致富路径势在必行。
“源东乡有深厚的菌种培育基础,在多方考察外地菌种基地的发展模式后,有人提出了重新开发菌种培育市场,利用修剪下来的桃枝,磨成粉后作为菌种的土壤源,发展菌种产业的设想。”邵理红说,桃枝的再利用价值很高,下一步,他们将征求村民们的意见,综合考虑实际的经济效益,带动村民走出另一条致富路。
据源东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到经济基础薄弱和土地紧缺的双重限制,源东养殖业一直存在散、小、乱的行业现状。在走访调查中,村民多次提到筹建集中管理的养殖小区的设想。“如果能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养殖户都能集中到一起,排放的污水也进行统一处理,那么离咱重见西溪清流也就不远了。”雅高村一名养殖户笑着述说了他的期盼。
均衡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模式,转变发展模式,源东乡政府一系列引导畜禽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呼之欲出。“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大棚蔬菜,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缩小养殖范围,促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促使污染物在循环经济中自我消耗,力争让源东的水环境治理早出成效,还村民一个美丽家园。”邵理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