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那雨后湿润的空气。从金义东快速通道往东南方向行驶,不知不觉进入仙霞岭余脉的山区。一条小溪由东南流向西北,将村庄分为二半,一个古老的村落——里郑,群山环抱,讫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源远流长东溪水,人杰地灵秀屏山。里郑村地处澧浦镇东北角,为半山区村,据《东溪郑氏宗谱》载:南宋年间,村祖郑懋见此地山林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就在山垄里搭铺安家,后发族成村。因村座落在山垄里,村名遂称里郑。
绿树夹道蜿蜒,田间苗木成林,沿着通往里郑村的山路行走,让人感觉好像行进在一条绿毯之上。三五成群的骑行爱好者不时从身边穿过,忽远忽近的笑声洒在宁静的山路上。在这天然氧吧的绿道中骑行,也是一种享受。
里郑村有1000多亩原生态公益森林,好比一个天然氧吧。村内空气负氧离子出奇之高,让里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走进古村,一座黑瓦白墙建筑映入眼帘,它是里村里人的骄傲。建筑的白墙上留有“私立乃耐初级小学”的字样,这是上世纪20年代,黄宾虹的二妹黄乃耐兴教所办,如今里面展览着她以及黄家诸人的照片等史料。
村里的老人说,黄乃耐刚出生十多天就被父母送到村上当童养媳,命运多舛,甚至连大名也没有。村里人说:“以前村里的人都叫她囡囡。她虽然不识字,但却兴办学校,无儿无女却抚育无数学生。”
1921年3月,黄乃耐在里郑这所公有厅堂内开办了“私立东源初级小学”,全村学龄儿童免费入学,并赠送课本和文具。1937年,抗战全面暴发,浙江省立贫儿院从杭州迁到里郑。黄乃耐热心帮助,将贫儿院与乃耐小学合并,一、二年级学生在乃耐小学读书,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安排到里郑祠堂学习。1939年,学校更名为“私立乃耐初级小学”。乃耐小学从1920年至1949年的办学过程中,共培养了初小毕业生近300人,里郑村的大部分学龄儿童和部分邻村儿童都受到了免费教育,为村上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1年,《东南日报》以半版篇幅发表了《胼手胝脚、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廿年如一日——一位目不识丁的兴学老太太》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短评,誉其为“建国老太太”。1942年春,黄乃耐临终前,再三嘱咐:倾其所有兴办公益事业。其兄黄元秀依嘱将其遗产田3.6石、地4片、山2块及基地房产等,全部充作校产,受到政府褒奖。
除了热心办学外,黄乃耐还热心其他公益事业。村中间那条清澈的东溪上架着普安桥、中正桥、咸赞桥三座桥,至今仍方便着村民的通行,前两座正是黄乃耐捐建,后一座是她四哥黄元秀所筑,这些历史建筑都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走在村中黄乃耐出资修建的石板路上,聆听留有她生命气息的几座建筑的声音,它们都在默默地述说着黄乃耐的精彩故事。
据村民们介绍,黄乃耐非常能干,除了耕田种地,喂猪养牛,还在村里开了个日用杂货小店,经营黄酒、黄烟、食盐、针头线脑等。
“请老师辛苦点教学生,孩子们认真点学习,需要什么就来找我。”,在开学仪式上作为校长黄乃耐只说了一句话,便匆匆逃回家去喂猪了。这是多么朴实的女性,在为孩子们开辟出一片希望田野的同时,固守着农村妇女的淡泊与坚韧。黄乃耐自己目不识丁,但她就是要创造出一个让村里孩子都有学上的环境,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自己亲生的。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励志故事,一个何等伟大的慈母!
如今,乃耐小学依然立在东溪岸边,已成为市文保单位,现用作里郑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居家养老中心。这座校舍以前办过好事,现在还在继续用来办好事。
“最美母亲”黄乃耐,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照亮着一代代人的前行。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