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人文民俗
建党百年风华茂 寻根溯源悟初心
——金东“追寻·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之一
2021-04-09 16:07:11来源: 记者 马丽萍 张恺悦 沈心怡 朱佳虹 张鹤 文/摄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一百年前,旧中国风雨飘摇,上海滩风云际会。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发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初心孕育

  东叶村走出“播火者”

  在上海,要追寻中国革命的起源,首先要到渔阳里。

  淮海中路上车水马龙,曾经的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与之毗邻的是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精致的雕花门头、黑漆实木大门、清水平缝砖墙、石板台阶天井、暗红挂落门窗……走过细长的弄堂,靠近黑红的石墙,仿佛还能听见他们的读书声和论辩声,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激情飞扬。

  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青年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地,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培养了一批批革命青年,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这里校对,《新青年》编辑部是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上海老渔阳里组建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同年8月22日,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淮海中路567弄6号)发起成立。

  步入纪念馆,一眼就见到正前方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的艺术铜雕,其中的施存统是源东乡东叶村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五位党员之一,也是第一任团中央书记。”纪念馆工作人员施颖杰得知我们来自施存统的家乡,便热情地引我们上楼,介绍施存统的生平。只见照片上的施存统戴着一幅细框眼镜,眼神坚定。

  1919年11月,施存统的《非孝》在《浙江新潮》发表,一鸣惊人。由于文章通篇洋溢着对封建旧传统的反叛精神,他被迫离开学校,这就是引起轰动的“一师风潮”。此后,施存统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不久回上海,旋去日本,就在这个时期,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22年5月5日,在广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施存统当选为团中央书记,挑起恢复和重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担。1929年到1936年间,施存统编著了《资本论大纲》《经济科学大纲》《现代唯物论》等20余种译著,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33年,他回到家乡,在老宅里编书译著。我们曾在2018年底到东叶村探寻创始人历史。”听说如今施存统故居已经修缮一新,施颖杰眼前一亮,连说有机会一定要再来金东,深入了解这位“播火者”的生活足迹。

  初心萌发

  红色起点熠熠生辉

  当新的革命火种闪耀出第一抹微光,黯淡长夜迎来光明。

  拨开百年岁月的历史烟云,兴业路上小楼仍在,南湖中红船依旧。

  这两个地方,共同构成了9191.4万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百年来,无数人从天南地北赶来瞻仰拜谒,传承革命精神。

  “这里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它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在上海兴业路76号一大会址外墙标志处,来自上海振兴小学的少先队员魏晨曦正在为自己制作的视频进行解说。而在她不远处,64岁的全国劳动模范王万保,趁着来沪开会特意赶来参观……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平均年龄28岁的13名中共一大代表,在一间只有18平方米的房间里,缔造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的面貌由此改变。

  南湖浅荡、鱼米之乡,烟雨楼畔、秀水泱泱。

  站在嘉兴南湖岸边,只见波光潋滟,杨柳依依。乘船登上湖心岛,复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船展露在眼前。这是一艘单夹弄丝网船,船身长16米、宽3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是一条夹弄通道。中舱有方桌,桌上放着茶具,四周放置凳椅。船艄还系有一条小拖梢船,是当时接代表上船用的。

  站在红船边,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1921年那个“不大有太阳的阴天”。当时,中共一大代表们在上海讨论到关键时刻,突然遭遇法租界巡捕搜查。想到距离上海不远的嘉兴南湖水面宽阔,便于隐蔽,中共一大会议由上海转移到了嘉兴南湖,就这样,上海和嘉兴共同成了中共一大会址。

  红船之名,不在颜色。它见证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党史上熠熠生辉的红色起点。作为历史的见证,红船定格在了1921年;作为精神的外显,红船始终伴随在共产党人身边。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在船上,船在水上,南湖红船承载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湖心岛的岸边,徐辉每每看到红船都心潮澎湃。他是一名嘉兴市水上救援志愿者,“我是一名党员,在这里从事志愿服务已经好几年了。这份工作既是守护红船,也是践行我的入党初心。我希望通过发挥特长,把‘红船精神’传递给游客”。

  初心起航

  红船边的金华学子

  来到红船边上的嘉兴学院,我们见到家在岭下镇岭四村的李艳菁时,她正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全力准备今年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赛。“我们组以‘初心,红船精神’为主题,研究新时代红色精神如何创新方式进行传播。”就读在南湖畔,李艳菁对红船有着特殊情怀。

  “高中在历史课上学到这段时,感觉只是一个必须要牢牢记住的知识点。直到作为新生,我观看了学院排演的话剧《初心》,内心被深深触动了。”大学期间,受到《初心》鼓舞的李艳菁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仅担任了2020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志愿者,还在去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李艳菁所说的《初心》是嘉兴学院以嘉兴红船为载体、党的“一大”会议为主题的红色话剧,它再现了建党时期的恢弘一刻。

  巧合的是,剧中饰演李达和王会悟这对伉俪的演员金哲凯、贾梦佳,都是金华学子。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除了每晚的集中排练,两人还查阅历史资料,用心写下角色小传。“在重温那段岁月过程中,我被早期共产党员的初心感染了,他们前仆后继,不惜燃烧自己照亮黑暗。越了解他们,我越能更加投入到角色里。”金哲凯说。“在排练时,我被这种追求理想、追逐光明的精神深深打动,热血沸腾,就好像自己在现场亲历那伟大的时刻。”提起饰演的角色,贾梦佳难掩激动。

  90后青年教师王金超是话剧《初心》的指导老师,2017年还是学生的她和同学、老师齐心协力创作了《初心》,现在她留校担任总导演一职。眼见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参与其中,王金超感慨良多:“创排话剧《初心》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党史的过程,演出的过程也是生动的党史宣讲,通过有信仰的年轻人讲出信仰的故事,能让更多年轻人清楚地记得来时的路,更加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初心不变

  共同书写时代画卷

  微澜既起,大浪将成。2021年这个春天,当我们穿行在上海,从遍布这座城市的红色印记中,寻访初心的发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越过黑白图片和残缺文字抵达眼前,我们仿佛在一遍遍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一次次体悟他们追寻的初心与使命。

  小说《红岩》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焦裕禄……在上海龙现代艺术中心内,100名百年党史上著名先烈英模的画像悬挂墙上,无声诉说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红色历史。

  上海金东“两会两站”的十余名乡贤,趁着周末赶来,从每幅画旁的生平介绍感受先烈的英勇气概和高尚品德,向百年来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先烈表达崇高敬意。

  画展选录的有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独到贡献的革命先驱,有带领人民群众在黑暗中抗争、在艰难中前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以及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

  “本次展览筹备了两年多,有20多名擅长绘制人物国画的知名画家参与创作,各方多次参考史料和打磨细节,就是为了向建党百年献礼。”金东乡贤傅增明是这场《党史上著名先烈英模人物国画作品展》牵头人之一,看着倾注无数人心血的展览成功举办,他的语气里充满激动。

  “英雄先烈是民族最闪亮的标志,这些红色故事展现出伟大的精神。今天,我对我们党的历史更加了解了,也鼓动了我老骥伏枥的激情。”孝顺镇乡贤傅炳伟是一名有着41年党龄的退伍老兵,此刻,他仰望着这些在百年党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英雄画像,发出由衷慨叹。

  “看得我心潮激荡。”乡贤沈晓宏说,“先烈们用他们的奉献精神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现在,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为建设新时代贡献力量。”

  胸怀祖国,情系家乡。在看完画展后,乡贤们最深的感受是“突然想回金东看一看”。“金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希望能为家乡做更多的事情”“我想找机会在金东投入部分产业”……

  桑梓情深,润泽金东。其实,无论是在上海、嘉兴还是金东,我们与全国人民携手绘就的,是同一幅伟大的时代画卷!

  记者手记

  从老渔阳里到现在的淮海中路,从树德里到现在的兴业路,上海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我们党从18平方米出发,走出了一条开天辟地的中国道路。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从理论上首次提炼和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当年,正是这艘不起眼的小船,载着中华民族破冰而行。一百年过去了,承载着14亿人的巍巍巨轮扬帆正劲。红船浓缩了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和远大理想,他们身上体现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至今仍激励着每一个人。

  我们循着历史的指引回到最初,其实“红船精神”早已是这片土地上最鲜明的烙印,是融入人民血液中的信仰和力量。

  前行不忘来时路,初心不改梦归处。

  追寻,追寻!

  编辑:黄云鹏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