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百姓的健康安全与生活质量。早在2003年,作为全省“五大百亿”工程之一的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实施之初,我区就把区域饮用水工程建设工作作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民办实事的核心重点来抓,着力解决城乡百姓饮用水安全问题。
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我区累计完成中央、省级以上农村饮用水工程23处,投入农村饮用水项目资金2.75亿元。目前,全区508个行政村已全面完成村级饮用水管网工程,惠及人口31.56万人,自来水覆盖率近99%。
十年治理 饮水工程成效显著
3月22日,正值源东桃花节期间,漫山遍野的桃花为这个盘踞高山的丁阳岭村带来了大量人气。在依山而建的一处农家乐中,店主人赖文英正在厨房中淘米、洗菜,赶在游客下山前把饭菜准备好。“以往客人多时,就担心水不够用,有时还得担心干不干净,如今接通了沙畈水,这用水的大难题可算解决了。”望着从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自来水,赖文英笑着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供水不足、水质不稳定,曾是丁阳岭村村民生产生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据村支书施小忠介绍,由于他们村地势高,地形复杂,想要接通自来水并不容易,饮用水基本上依靠山泉水,村民用水十分不便。“去年,在区水务局和乡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村通过三级水泵加压,总算在春节前接通了沙畈水,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无水可用发愁了。”
相比丁阳岭村,孝顺镇新叶店村早在两年前就尝到了农村饮用水工程带来的甜头。“以前大家喝的都是浅井水,水质不好,村里要接沙畈水的那段日子里,大家家长里短聊的都是自来水,甚至有村民直接把家里用了十几年的大水缸抬出了屋子。”提起两年前村里接通自来水时的场景,新叶店村支书吴燕芬仍然难掩激动。
据了解,从2004年开始,我区以省水利厅提出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启动实施了农村饮用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先后投入资金2.75亿元,采取城乡联网、区域联网和独立成网三种模式,对工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布局。其中,城乡联网通上市区沙畈水的人口占82.2%,实现区域联网的人口占6.7%,利用水库水、山泉水及井水等独立成网单村供水的人口占11.1%。同时,在工程施工、材料选用、供水保障、建设资金等方面严格监督管理,我区按照基建程序,高标准组织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到2010年底,全区508个行政村基本完成了村级饮用水管网改造,受益人口近32万人,城市管网延伸供水近三年的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源头治污 饮水安全不容小视
去年9月2日,区委书记郑余良根据金东区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要以源东、鞋塘、傅村面源污染和孝顺溪等流域治理为重点,以洁水养殖、正本清源为亮点,铁下决心、坚定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全力打赢全民治水攻坚战。”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自我区综合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以来,污水治理一直被放在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首要位置。据区改水办主任施杰尔介绍,目前我区农村生活垃圾、工业污水、畜禽粪便、水产养殖饲料、农田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依然是农村主要的面源污染,给农村供水水源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特别是一些浅井式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水质难以符合国家饮水标准。单村供水工程水质中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超标情况仍时有出现。
据了解,除城乡管网延伸供水与乡镇供水两种模式外,我区目前仍有60余个行政村处于单村供水状态。这些地方是饮水水源污染的危险区域,供水水质合格率不容乐观。像洞源水库等面源污染严重的水库,早已丧失了饮用水供水功能。村民要求源头治污,消除饮水安全隐患的呼声越来越高。
3月15日,源东乡洞源水库大坝上挖机轰鸣,各类清淤机械正在紧张作业,黑漆漆的淤泥不断被送出库区。而在孝顺镇白溪水库与傅村镇上荷塘水库中,大规模投放养殖饲料的养殖模式也成了过去式,洁水养鱼模式正在发挥净水效应。
“抓水质就要从源头抓起,源头治污是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首道关口,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去年全区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今年“五水共治”的双重推动下,目前源东乡700多户、20多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已经拆除完毕。洞源水库30万方淤泥清理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孝顺溪重点开展了工业污染源治理和采砂制砂专项行动,依法取缔“低小散”污染加工作坊,共关闭砂场25家,取缔非法加工点376家。2014年,我区还将确保完成103个村,新增13039户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建管并举 力保科学长效供水
“把好源头供水关,更要抓好管理维护。”区水务局副局长郭根福介绍,为了让饮用水工程发挥长期效益,我区着重抓好农村饮用水提升和长效管理,从加强水源保护、落实管理人员入手,率先在全省建立了村级农民水务员队伍,为每个行政村配置一名水务员,对饮用水工程进行巡查、管护、抄表收费等工作,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有人管、能管好。
据了解,为保证农村饮水工程发挥效益,我区从2009年开始对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进行调研。在多次研究讨论的基础上,于2010年出台了金东区农村饮用水长效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实施明晰产权、分级管理的建后管理机制,发挥工程长期效益。并且按照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片管理,由投资单位组建供水管理机构,负责本工程供水区域内的供水管理工作,加强水源地巡查管理,做好供水工程运行、维修和养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在资金保障方面,我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了积极争取省、市及国债项目资金的补助外,还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合理负担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与此同时,出台《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细则》,规范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操作程序,把好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设计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和工程质量关,确保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此外,水质监测也是农村饮用水管理的另一个重头戏。我区建立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质监测监管网络,在区卫生监督所对乡镇水厂进行水质监测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区水务局委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年增加水质监测点,目前已达71处。同时,对全区所有单村供水的行政村进行一季度一次的水质检测,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确保农民饮用水水质安全。
问题犹存 用水意识有待提高
这几天,郭根福带着改水办工作人员频频下到孝顺镇上范村,一次又一次地和村两委协商接自来水管网的问题。“井水、山涧水的水质不够稳定,水库自来水很安全,有保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饮用水的安全系数也得提升,饮用水工程是政府的民心工程,大伙儿别再有顾虑了。”面对郭根福一遍又一遍的宣讲,该村村两委意见依旧不能统一。
“虽然现在大部分村庄接通了自来水,但是仍有部分村庄不主动配合,在一些村民的观念中,山涧水就是纯净水的认知根深蒂固。甚至有些农户因费用问题将自来水‘束之高阁’,半年都不动一下水龙头。”郭根福说,饮用水工程不仅仅是管网设施的单纯覆盖,村民思想观念的扭转更是关键的一环,如何进一步引导村民科学用水,他们将作为下步工作的重点。
除了思想观念问题之外,目前我区农村饮用水还面临着水源水质保护措施不到位、部分供水设施锈蚀老化,制水工艺落后等问题。
春节前,记者曾前往曹宅镇曹宅村、赤松镇上钱村等村庄了解饮用水管网使用情况。在采访中,许多村民都反映了水管漏水、水表不准等问题。上钱村村支书钱建设告诉记者,虽然村里8年前就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但是近年来管网漏水的现象日渐严重,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负担。
“部分村庄供水设施经过多年运行后,机电设备和管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锈蚀老化,继而出现管网渗漏率偏高的情况,这也是下一步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施杰尔坦言,目前我区部分村庄供水设施存在着“亚健康”状态,部分单村供水村未配置净化消毒设备,配置到位的村中,因村民认为不经消毒的山泉水口感好而将净化消毒设备闲置的不在少数,无形之中也将制水工艺弱化了。
延并扩改 整体提升优水优用
记者从区水务局了解到,从今年开始,我区将大力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对全区11个镇乡(街道)508个行政村中未实施城镇管网延伸工程或村管网锈蚀老化的供水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并且以“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基本原则,扩大城镇水厂覆盖范围,加大单村供水的整改力度。
“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可以有效解决水源水质保护措施不到位,供水设施陈旧,制水工艺落后,水质监测能力弱等问题,实现优水优用。”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推进,可以加快城镇管网延生供水覆盖,改变当前农村供水设施简易,供水水源不足的现状,优化区域内用水结构和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安全用水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实现安全用水的同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打下基础。
据悉,我区计划在2016年前,投入资金3300万元,完成近4万人的饮水工程提升改造。力争实现农村每人每天可获得水量不低于100升;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供水龙头入户率达到99%;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