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村(社区)为依托、由社会服务机构或公益性组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
近年来,我区在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还推出了全新的养老模式———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为广大的农村老人安享晚年送来了福音,为“两富”现代化金东建设加入了新注解。
A.农村留守老人“空巢”现状
子女不能提供有效照顾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我们将其统称为“空巢老人”。
走进我区各乡镇,不难发现,“银发一族”的身影随处可见,田间地头老人在劳作,家门口老人在串珠,集镇上老人在吆喝……在这些老人当中,就有不少是“空巢老人”。
随着外出打拼的年轻人日益增多,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也日益突出。跟着子女,老人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累赘,城市的生活也不是他们所喜欢的;留在老家,子女上班不安心。留守老人的问题像根刺扎在每个外出打拼的子女心中。
“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在城里买了房,小孩也在城里读书,平时每天都忙着自己的事,只在传统节日里,回去看一下老人。”家住孝顺集镇的庄先生提到年迈的母亲,一脸的愧疚。他说,自己工作压力大一点倒没关系,最担心的就是老人生病,自己照顾不上。
“10年前,我儿子和女儿去美国读书,毕业后就留在了那边工作。那时我刚刚退休,一来身子骨还硬朗,二来想着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便满口支持儿女们的决定。”可是张阿姨近来却有些失落,“可能是年纪大了,不少毛病也找上门来了。身体不好,就总希望身边有个亲人在。”
像庄先生的母亲、张阿姨这样的“空巢老人”,在如今的金东并不少见。他们为了子女更好的明天而放手让其飞翔,只是鸟儿出笼后的失落来得有点措不及防。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区目前总人口31.09万,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5.5万,占人口总数的17.7%。
我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预计96%以上的农村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该如何保障这些老人基本的起居生活?该如何让农村老人活得更有幸福感?他们的晚年,谁来照顾?谁来关爱?这些问题,应该成为现阶段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B.我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之路
我区是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区,历届区委、区政府都把发展老年人事业,当成最大的民生工程。
自2007年国家出台老年人优待政策以来,我区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养老保障制度和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我区农村老年人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还能再拿到30元的高龄补贴。高龄老人的津贴实现了“扩面提标”,这给农村老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提高养老补贴的同时,我区以敬老院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力度。自2005年以来,对全区敬老院进行改扩建,改扩建面积1.9万平方米,新增床位985张。建筑面积从建区初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3万平方米,床位数从157张增加到现在的1240张,“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从17.1%增加到100%。截至目前,我区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1所。
全区农村敬老院的建设规模、档次和“五保”老人入住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确保了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683名五保对象全部实行了集中供养,人均年供养标准达7400元。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该局将在满足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同时,积极推进敬老院向社会开放,为有不同需求的其他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C.升级版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在澧浦镇下宅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记者看到位于一楼的老年食堂里,20多位老人正在吃午饭,一荤两素的菜品让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食堂的二楼是老人的休息间,里面摆放着专门为老人饭后提供休息的几张床。
“每月的10日、20日、30日晚,村两委成员或党员都会自掏腰包和照料中心的老人一起包馄饨吃,让老人感觉到家庭的温暖。每三年会出资安排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外出旅游。”村支书王根俏说,村里正在建设集老年公寓、老年食堂等为一体的中心社区,建成后将为村里老人提供更便利、舒适、人性化的服务。
据了解,自去年4月份开始,我区在赤松镇山口冯村、孝顺镇下范村等7个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试点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整合等方式,对已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室)进行设施改造及功能提升,将其转型升级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目前,山口冯村、下范村等6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70余名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洗衣、用餐及日间休息等照料服务。
自2009年8月开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无偿帮扶服务,到2012年4月开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试点建设,我区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养老体系。
D.热闹而温情的“老年食堂”
农村老年食堂,是我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亮点之一。在农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普遍面临吃饭难的问题,特别是独居在家的“空巢老人”,自己烧饭不方便,烧一顿饭吃上好几天,由于长期吃饭“凑合”,老人们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状况。老年食堂的出现,给老人们的晚年生活送去了温暖。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鞋塘办事处山早村的爱心食堂,看到一群老人正排队打饭菜。记者看了一下菜的品种,有红烧鸡块、红烧排骨、茭白、冬瓜等8个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每天提供三餐,老人们用餐可以自由选择一荤两素,并且实行“高龄特权制”:村里所有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餐两元。
84岁的张根棋,是爱心食堂里定点的食客。每到饭点,他总会准时地出现在爱心食堂。“每天都有四个荤菜、四个素菜供我们挑,真是老来有福了。”张根棋激动地告诉记者,虽然儿孙满堂,但过去常为吃饭的事犯愁。自己烧饭,不是饭烧糊了,就是菜忘了放盐,饭也吃不香。如今有了老年食堂,就可以吃到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现在每餐能吃一大碗,身体也硬朗起来了。
据了解,去年,我区采取政府财政出一点、上级部门补一点、社区集体筹一点、社会爱心助一点的方式,积极筹措建设经费,新增老年食堂7家。2013年全区还将规划、布点、建设100家以上老年食堂,并将此列入2013年金东区为民办实事的十大工程之中。
我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但要使之常态化制度化,让全区老年人都受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认为,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关注“空巢”老人,“全民化”养老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加坚实。